近年来,邵阳市大祥区紧紧围绕“人才、文化、产业”,做好“三篇文章”,全力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点燃乡村振兴强劲引擎,绘就出一幅幅和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聚焦人才振兴
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广开门路“引”才。吸收34名大学生、17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实施乡村人才领航行动,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上山下乡”;发放家庭教育补助资金95.84万元、助学贷款45.59万元,培养大学生返乡意愿。不拘一格“育”才。开展“迎乡贤建家乡、共治理优环境、聚合力促发展”行动,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挖掘和培养“田秀才”“土专家”81人,引进项目资金2.3亿元。搭建平台“用”才。依托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成立实体型农业产业链党委1个,下辖党支部3个,增强园区党建引领力,涌现出全省科创领军人才雷东阳、王杰等代表人物;发挥省派、市派科技特派员作用,带动项目投资3520万元,开发新产品9个,形成技术标准3项。
聚焦文化振兴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强化理论武装。开展“党课开讲啦”“书记讲给书记听”“微宣讲”798余场,覆盖农村党员8100余人次;依托蔡锷故居、烈士纪念园、雷瑜故居等红色资源,组织农村党支部开展红色体验课和现场教学活动400多场次。深挖文化要素。坚持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举办乡村理论宣讲196次;组建群众文艺组织98个,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70余场次;依托周末农场、花博园、春满园生态农业等新业态企业,建成“台上星空”“云溪谷”等网红打卡地;保护开发召伯窑址、甘棠祠、衡宝古商道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召伯、龙头等传统文化村落。深耕文明创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带头移风易俗,组建党员志愿者、老干部、青年志愿者等志愿队伍,开展文明创建和评选活动。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乡镇1个、省级文明村3个、市级文明村5个、区级文明村20个。
聚焦产业振兴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成立实体型农业产业链党委,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打造数字田园综合体1个,智慧农庄5个,智能保鲜冷库30家,育秧智能大棚6个。成功创建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扩大电商规模。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建成数字经济产业园1个、跨境电商平台1个、益农社50个、电商服务站47个,电商销售额达3.24亿元。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引进优必选、中联重科、东南粤水电等高科技企业,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园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6个,34家企业进驻省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平台和国家农产品溯源平台,151个产品赋码标识并通过网络备案。实现新增农业产值48.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