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澧县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聚焦“三大举措”加快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着力在人才“引育留”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人才工作效能,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三项计划”全视角引才,建好人才汇集“蓄水池”
制定定向招录计划。每年面向高校和社会通过公开招录招聘及举办智汇潇湘系列引才活动引进一批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青年才俊。2019年以来,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录公务员270人,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161人,2023年校园直招教师19名,招募“三支一扶”工作人员5名。
制定“人才新政”计划。2022年出台并落实《临澧县大力引进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强政策、环境、平台的吸引力。2023年分两批次公开引进高级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10名,引进卫生系统基层急需紧缺型人才9名。
制定“能人回临”计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对急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采取直接考核方式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近年来,先后有1800多名优秀人才返乡回乡创业兴业,带动4500多名群众致富奔小康。2023年成功吸引7名在外县工作的临澧籍优秀儿女回临工作。同时,开展“鸿雁之约·爱我临澧”活动,提高高校学子留乡率、回乡率,在全县营造求贤若渴、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大工程”全链条育才,打造人才成长“孵化器”
实施“育苗助苗”工程。贯彻落实《常德市关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持续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县共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18人、突出贡献人才6人,其中,B类人才1人、C类人才1人,D类人才16人。大力实施“133”人才培养工程和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动态储备村级后备人才1120人,新型农民大学生350名。常态化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进行授课,把乡土人才培育成百姓信得过的“专家”。
实施“校企合作”工程。采取定向委培、订单培训等方式与湖南文理学院、湖南财经学院等院校开展人才发展合作,启动农林水特岗技术人才高校定向培养计划,2023年定向培养农技特岗生5名、水利特岗生4名、林业特岗生6名。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湖南中泰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科研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引进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7名博士,指导企业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防弹、防刺复合材料研究,完成了多个国家级项目,解决了产业化生产技术难关,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
实施“助力乡村”工程。针对重点领域人才,实施分层分级专项专题支持计划,办好基层治理、公共应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专题培训,提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开展乡村人才教育培训,精准培训农业技术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1560人次。举办骨干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主题培训班,省市县科技特派员、基层科技工作者、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合作社带头人180余名学员参训,引导其学成后在基层乡村“大舞台”上担当作为,用汗水把才华、科技和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持续助力产业增效、农户增收、农村增色。
“三种机制”全方位留才,点燃人才发展“新引擎”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积极落实“五方面人员”比选制度,2021年以来共选拔领导干部14人,其中选调生2人、事业编制人员6人、驻村第一书记3人、驻村工作队员3人。围绕“创新突破 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县委选派挂职干部4人,让年轻干部在践行“兴产业 连红线 建新区”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强化待遇保障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县级领导“一对一、点对点”直接联系服务18名专家人才,带头走访人才,了解专家工作情况,并帮助协调困难8个,年底发放慰问金1.8万元。县人社局、县高新区均设立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紧盯人才“关键小事”,提供“保姆式”人才服务,主动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家人就医等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投资5200万元高标准建设青年人才公寓204套,2023年为13名高素质人才办理了入住手续。
推行表彰奖励机制。县财政每年统筹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奖励补贴、补助扶持,2023年对符合奖励条件的144名优秀人才和24家企事业单位发放各项奖励资金524.2万元,其中为3名突出贡献人才发放奖金60万元。开展全县“辛树帜骨干教师”“优秀医生”“优秀护士”评选表彰活动,累计发放奖励资金50万元,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