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武陵区育才小学创办于1986年,位于武陵区三闾南路453号,占地面积14600多平方米。学校支部依托“指尖上的传承”特色党建品牌文化,结合学校“精雕细刻,圆梦育才”的教育理念,以“打造人文校园,践行生命教育”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重视劳动教育,围绕学校剪纸艺术特色,创新劳动实践活动,让校园处处体验劳动元素,形成教师人人讲劳动,学生人人爱劳动的育人氛围。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双向赋能践初心
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党团队一体化建设,以“党建引领+劳动教育”为基础切入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建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坚持“以劳为美、以美育人”的价值追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一)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以“精雕细刻,圆梦育才”为办学理念,凝炼出“指尖上的传承”党建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讲劳模故事,扬劳模精神”“21天生活劳动习惯养成记”等活动。结合主题党日,牵手少先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特色项目引领育人,促进劳动素养提升。
(二)践行党员示范引领,树立队员劳动意识
学校党支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以党支部书记、校长殷立明为组长,以党员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面向全体队员,每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劳动宣传教育、学习一位劳动模范、上一堂劳动教育课、开展一次主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探索新时代“党建引领+劳动教育”模式掌舵引航。为此,学校还特设“党员劳动示范岗”,树立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传统文化相融合,特色课程扬传统
(一)传承非遗文化特色,彰显校园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育才小学将学校“剪纸”文化特色与劳动教育课程有机融合,以剪纸艺术工作坊为载体,剪纸社团为阵地,以点带面,积极倡导劳动教育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美启智、以艺润人。
此外,学校还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常德擂茶制作、麻质画创作等非遗文化相结合,通过“了解非遗文化——实地参观学习——劳动实践体验”这一过程,让队员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二)依托中华传统佳节,深耕劳动教育沃土
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学校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把传统节日文化与劳动技能学习有机嫁接,结合各时间“节”点,开展了“春节扫尘、包饺子”“元宵做灯笼”“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等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队员们在探索中国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趣味研学育人心,实践教育添活力
最美的课堂在路上,最好的学习在实践。学校通过每学期一次的校外实践研学活动,结合育才小学“文明创建假日小队”,将劳动实践课堂延伸至校外,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涵养学生基本劳动习惯和品质,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取得时效。他们走进“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新坡社区、常德市蓝天救援队、河洑森林公园等地,开展劳动志愿服务活动;前往常德市交警一大队寻访党员先锋“口哨哥”、走进爱尔眼科等单位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去到汉寿蔬菜基地、汤家山劳动实践基地等开展农耕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中,丰富经历、磨炼身心、淬炼品质。
四、多元评价促成长,立德树人显成效
学校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指导,依托“红领巾争章”活动,在队员课程评价、实践评价、活动评价中,将“队员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多角度展示队员的劳动才能。
在这些劳动教育活动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中队和优秀少先队员,105中队获省级“优秀中队”,130中队、135中队荣获集体二星章;王睿熙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省级“雷锋金章”等荣誉称号;陈昱妍荣获全国“红领巾奖章”五星章;唐熠轩荣获“省市区三级三好学生”;陈昱妍、唐熠轩荣获湖南省“红领巾奖章”个人四星章;邓潇玥、周子骏、丁雨萱、孙婉芳等荣获常德市“红领巾奖章”个人三星章。学校“圆梦”大队也荣获了集体三星章。
育才小学的劳动教育以国家劳动课程为基础,以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为补充,以校外实践活动为亮点,以家庭劳动实践作业为延伸,已初见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开发劳动教育场地以拓宽育人空间,增设劳动教育项目以丰富育人内容,引进劳动教育资源以完善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