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抓好村级后备力量队伍结构,构建“选育用管”全链条,安化县马路镇通过“三三”机制,培养了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
严把三道关,蓄好“源头活水”。严把“人选关”。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等优秀青年中选拔后备力量,充分发掘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口碑好、服务意识强的“双好双强”苗子做为培养对象,并明确其培养方向。通过自主荐、民主推、广泛走,成功储备致富能手48名,本乡本土大学生18名,返乡创业青年3名,退役军人5名作为村级后备力量。严把“条件关”。坚持把立场坚定、对党忠诚、作风过硬的人员作为重要标尺和核心要求,对推荐出的后备力量由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联村领导等开展谈心谈话、民主考察。镇党委组织党建办、公安、纪委等部门进行联合审查,确保人选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素质过硬。严把“结构关”。着眼构建“学历高、年纪轻、能力强”村级班子队伍,进一步优化年龄、学历结构。
创新三种形式,厚植“成长沃土”。“引领式”培养。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积极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理论学习、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电子商务实用技术等培训交流活动,依托人才服务站,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及党员冬春集中培训、业务培训、镇兜底培训等,提升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致富能力等。“结对式”帮带。推行导师帮带制,开展以“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后备人才”的“2+1”结对方式,帮带人充分发挥“在思想上引、在经验上传、在业务上帮”的传帮带作用,重点围绕政治素养、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全方位、全过程跟进指导。“订单式”实践。根据后备力量意愿明确培养方向,帮带人、驻村工作队带领后备力量实地调解矛盾纠纷、参加“屋场会”收集社情民意、参与项目建设等,把后备力量放在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上去磨炼,提高他们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让其逐渐成为会战斗、干得成事的农村工作突击队。
用好三个抓手,淬炼“烈火真金”。发挥特长用起来。通过对后备力量的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精准设岗定责,鼓励村级后备力量带头参与乡风文明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日常工作,全面熟悉村级各项事务,让村级后备力量在群众中“露面”“发声”。对履职尽责的组长、邻长进行跟踪培养,纳入村级人才库,不断激励组长、邻长担当作为,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关键时候顶上去。为确保下一轮村级换届时每个村至少有1名成熟可用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特别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成员明显超龄、以及能力、群众认可度不高的班子及时储备好后备力量。将符合条件的后备力量优先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预备党员,目前马路镇拟定发展对象中后备力量占三分之二,届中有5名主职后备力量被选为村党组织书记,14名两委后备力量及时补选为村“两委”班子。动态管理活起来。村级后备力量实行一村一册、一镇一库管理制度,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管理台账,结合平时基层党建指导和村级班子运行中期评估评价,采取实地到村、电话抽查等方式,对村级后备力量进行跟踪调度,对外出工作回乡意愿不强的后备力量及时调整“出库”,对党员和群众推荐的优秀人才及时考察补充“入库”,形成“能进能出、动态调整”的良性循环机制,打造一支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干得赢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今年以来镇、村两级开展后备力量谈话50多人次,调整村(社区)后备人才信息库2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