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队伍管理新路径,按照“因地制宜、健全体系、压实责任、协调联动”的总体思路,着力破解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共管机制不畅通等难题,不断提升流动党员管理质效。
念好“管”字诀,严密体系保障管理高效化
针对人员流动性强、分散性广的情况,通过精准摸排、跟踪管理、规范组织生活“三到位”,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精准摸排到位。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流动党员驿站”等活动阵地,通过片组邻“三长”走访入户等形式,分层分级详细登记造册流动党员信息。各党支部明确专人负责,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系渠道,准确对接流动党员居住地、工作单位所在地党组织进行信息核实,做到去向地址清、基本情况清、流出时间清、联系方式清、从事行业清。
跟踪管理到位。建立“1+1+N”流动党员结对联系机制,坚持“一人一档”,做到“八个掌握”,即掌握党员基本情况、外出时间、从事工作、流动地址、联系方法、党费缴纳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确保流动党员“底子清”“去向明”。
组织生活到位。流入地党组织定期将流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日常表现、作用发挥等情况反馈至流出地党组织,对不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流动党员,由流出地乡镇街道党工委及时进行提醒谈话或批评教育,推动形成管理闭环。
念好“育”字诀,造形铸魂促进素质稳提升
立足流动党员工作地分散、流动性大、不易集中的情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流动党员履职尽责、学习教育、示范引领“三提升”,确保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断线”“不掉队”。
以丰富载体提升便捷性。突出线上学习,充分利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组织返乡党员开展集中培训,对不能返乡的定期邮寄学习资料,实现“送学上门”。突出线下学习,通过微信群、QQ群、视频共享等方式,解决流动党员“学习无场地、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实现随时学、随处学、随地学。
以强化督促提升主动性。党支部安排专人负责跟踪管理,与流入地党组织对接联系,及时掌握流动党员在外参加组织生活情况,通过电话访谈、线上交流、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跟踪记录,按季度进行登记,将其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定等的重要依据。
以积极引导提升实效性。根据流动党员年龄和所处行业特点,与流入地党组织共同搭建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引导流动党员在抗洪救灾、扶危济困、回乡创业、基层治理等方面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奉献服务。
念好“融”字诀,双向奔赴推动服务全覆盖
建立“流入地+流出地”双地双向协作机制,进一步压实两地基层党组织管理责任,不断深化“1+1>2”的管理成效,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家”。
推动信息资源双向交流。健全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协作机制,由两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共同签订《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合作协议》,明确专人专班,建立两地会商机制,定期沟通对接共管工作。
推动管理机制双向加强。明确流出地与流入地共管责任,由流出地党组织掌握流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和联系方式,在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及时了解其在外表现和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流出地和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与流入地园区党工委和街道社区党组织加强紧密联系,通过开放党建阵地实现资源共享,联合举办党建活动实现组织生活共建。
推动关爱帮扶双向共促。督促指导流出地党组织加强对返乡流动党员的关心关怀,深入了解其在外工作生活状况及需求困难,及时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帮助,通过全方位服务,进一步提升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念好“效”字诀,创新创造激发活力更强劲
聚焦广大宁乡籍流动党员的迫切需求,探索构建“1+9+N”流动党员党组织体系,即建立1个宁乡市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员党委,依托大湾区9个城市下设9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全面加强辖区内的宁乡籍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
深化了互通互促。大湾区流动党员党委积极推动所辖城市全覆盖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建组织、管队伍,将流动党员紧紧拧成一股绳,引导他们把先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制度创新、基层治理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带回宁乡,对外讲好宁乡故事、展现宁乡作为、树好宁乡形象,当好“观察员”“宣传员”“牵线员”。
搭建了桥梁纽带。为进一步凝聚合力,大湾区流动党员党委紧密联络商会、企业家、优秀人士等各方面力量,举办“湾区‘宁’聚力 融合共发展”座谈会,召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相采购等小型对接会,为促进大湾区和宁乡两地经济合作牵线搭桥。同时以流动党员党委为依托成立宁乡中合农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推动宁乡本地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助推了家乡发展。发挥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在外人才联络服务站,通过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工程,回引各类优秀流动党员投身宁乡建设,引进发掘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搭建“微”平台,鼓励流动党员力所能及地为家乡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为乡村建设修桥铺路,在志愿服务中当先锋、做表率,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贡献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