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基层丨茶陵县:“三个三”工作法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1-03 16:33

“桃坑静卧东阳畔,楠竹葱茏漫岭川。竹筏悠悠浮绿水,乡音袅袅诉家缘”。茶陵县桃坑乡以山水闻名,东阳湖澄澈,水天一色,浪拍扁舟;罗霄山绵亘,峰岭起伏,竹海茫茫;客家人民在此繁衍生息,烟火袅袅。

微信截图_20241230154429.jpg

然而,曾经的茶陵可谓是“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在洣水河上建库蓄水控洪,成为几代茶陵人的追求。2003年,国家批复洮水水库建设项目后,桃坑乡8800余名老百姓“舍小家,顾大家”,背井离乡开启了移民之路。

近年来,桃坑乡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三个三”工作法,深度聚焦移民群体需求,贯彻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充分挖掘移民库区优势资源,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着力盘活楠竹产业,撬动竹筏经济,凝聚移民合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蜕变。

微信截图_20241230154654.jpg

三融四联,凝聚移民合力。桃坑乡大部分移民居住在县城周边的虎塘、桃江两个移民社区,社区居民语言口音和风俗习惯均传承着客家特色。为进一步服务移民、方便移民、造福移民,乡党委探索出移民“生活融合、身份融入、管理融城”和构建党建“组织联动、属地联络、分类联系、事项联办”的“三融四联”模式。自实施以来,组织70多名双重管理党员参与移民社区基层治理,为移民办实事、实现“微心愿”2000余件。为丰富社区移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弘扬客家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桃坑乡突出“党建赋能文化、文化融合党建”特色,每逢新春佳节,在移民社区举行客家民俗消费活动,内容包括客家文化表演、村晚展演、村厨争霸赛、拔河比赛、“村BA”等,并在活动现场设置展销区,促进桃坑本地农产品销售,吸引5000余名群众踊跃参与,实现交易额10余万,以“党员红”助推“湘赣红”。

微信截图_20241230154704.jpg

三动协同,盘活楠竹产业。楠竹是桃坑的支柱产业,全乡现有楠竹林面积11.8万亩,占全县楠竹总面积70%,被誉为“楠竹之乡”。桃坑乡坚持以“党建引领”突破口,立足资源优势,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效益、规划引导、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动员党员带头“入股”楠竹产业,以“村组联动、大户带动、项目推动的“三动”模式发展楠竹产业。其中,南坑村流转楠竹资金150.66万元,马溪楠竹产业园、上坪楠竹加工厂已解决200余名村民就业难题,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6万余元,充分调动竹农的积极性,产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结束了资源分散、管理无序的窘境,稳定提升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微信截图_20241230154712.jpg

三变运营,撬动竹筏经济。桃坑乡坐拥井冈山下第一水库东阳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垂钓、游玩。但过去缺乏管理,不少无资质的“黑筏”载客破坏了桃坑旅游秩序,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桃坑乡党委积极探索“排筏变资产、移民变员工、员工变股东”的“三变”运营模式,在保障移民财产权益的前提下壮大集体经济。由夏乐、马溪村两村集体注册竹筏公司,除村集体以闲置的集体资金出资外,移民群众以竹筏折价入股,同时优先招聘移民群众当筏工。竹筏公司全权运营东阳湖水域所有竹筏船只,为150艘竹筏“上牌编号”,由乡政府行政执法大队负责监管,实现东阳湖竹筏合法运营和垂钓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确保游客安全和库区环境和谐,实现竹筏“非法化”向“合法化”的转变,使东阳湖的“黑筏”变身成为促进移民增收、产业兴旺的“富民筏”。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