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丨株洲市渌口区:践行群众路线,强化基层治理的龙门实践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4-12-30 18:00

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龙门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地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带动群众,将问题协商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群共建,由“几人定”到“众人议”

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龙门镇凝聚多方合力,整合多方资源,坚持党群共建,有效吸纳干部、群众、乡土人才、退休老干部参与基层治理,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作为、献计献策,从“几人定”向“众人议”转变,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助力幸福龙门建设,让“有事大家议”在龙门镇蔚然成风。一是举办“夜话龙门”活动共谋进步。开展老党员讲党课、“千万工程”专题座谈会、基层“围桌”座谈等形式的“夜话龙门”活动7次,以共话基层治理、共话新时期农村妇女精彩人生等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为主题,帮助机关干部交流基层工作经验,提升基层干部队伍能力。二是成立首个乡村振兴顾问团共促振兴。龙门镇洪塘村充分挖掘乡村振兴人才优势,邀请18位杰出乡贤召开座谈会,并组建龙门镇首个“乡村振兴顾问团”,为进一步加快产业链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出谋划策、“添砖加瓦”。下一步,龙门镇将积极探索共建“人才+产业”模式,利用乡贤顾问在各行业优势及个人特长,为镇村发展定盘子、找路子。三是组织退休干部座谈会共话发展。以重阳节为契机举办座谈会增进与退休老同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鼓励老干部退休不褪本色,利用退休老干部的丰富经验和自身优势,为龙门镇发展出主意、想点子、当参谋,贡献银发力量。

落实基层减负,从群众“上门找”到干部“找上门”

为激发基层干部的活力和创造力,龙门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精简不必要会议和文件,变群众“上门找”为干部“找上门”,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基层治理的实事要事上。今年以来,龙门镇迎检减少、下村增多,把“一线工作法”落到实处,持续深化开展“与群众在一起”的集中办公与走访活动。一是扎实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利用走访入户机会直奔组长、老党员和群众家中走访,深入摸底村级后备干部人选,蓄好乡村振兴“源头活水”,目前已建立86人的村级后备人才库,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培育村干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织密基层民情网络。联点领导与干部充分发挥“八员”职责,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全面了解村情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发动镇村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医保收缴、防汛救灾等各项中心工作。活动开展以来,共走访2000余人次,共向群众收集建议300余项、宣传政策2000余次。三是防范化解基层矛盾。充分借鉴并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排查矛盾特别是初信初访等矛盾纠纷,发挥“小组长”的“大作用”,逐一化解“小疙瘩”、防范“大隔阂”,截至目前帮助群众解决诉求和困难30余个,成功排查矛盾纠纷10件,成功调处9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微矛及时调,大矛不上交”。

聚焦群众需求,变“工作压力”为“工作动力”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减负不减责任、不减担当、不减标准,确保基层治理、经济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龙门镇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把群众所愿所盼变成党委、政府所干所办,避免“干部点了菜,群众不动筷”,将“工作压力”变为“工作动力”。一是赋能低镉水稻,保障粮食安全。在成功打造全省首个“镉低积累新品种水稻示范镇”的基础上,今年龙门镇继续在低镉水稻种植上争做“排头兵”,种植面积达21718亩。在太长线沿线打造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实施高标准农田8625亩,以果田村“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渌口区试验基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做到连片示范。二是促进文旅融合,培育乡村活力。以龙门村晚、油菜花海文化节、最美村花评选、一“渌”添彩乡村环境美化工程、九九重阳节等10余次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活动为契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活力,2024年全镇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合计达180.59万元。三是建设“民心工程”,增进就业福祉。龙门镇果田村开设了渌口区首个以工代赈项目,不仅切实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还吸纳了数百名群众务工,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35万元,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家门口就业。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