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茶陵县紧扣党员教育多元需求,整合各类资源,全力打造“三个课堂”,持续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为党员教育“蓄势赋能”。
“红色课堂”凝心铸魂,让党员教育更有“深度”
夯实思想根基。建立“红色学习”制度,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主课、首课、必修课,结合“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等,采取专题学习、集中研讨、个人自学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常态化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全县各支部共开展集中学习达1300余次。
盘活红色资源。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省市级现场教学点与4个乡镇党校以及244个党群服务中心组成的“三大阵地”,以及一条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为中心、串联10余处红色遗址的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将丰富的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党性教育的教学资源,解决党员党性教育场所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立德铸魂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党员提升党性。
挖掘本土故事。深度挖掘本土“红色素材”,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出版《红旗漫茶陵》《红色政权耀千秋》等10余本地方教材,匠心创作《我记得 你就值得》《小林到 诸事睦》等党员教育电视片10余部,创新摄制《火种》等微党课共计10余部,多部作品被中央组织部和省委组织部采用、推介,在全市微党课视频和党员教育电视片作品评选中,3部作品二等奖、1部作品获三等奖。
“特色课堂”模式多元,让党员教育更有“温度”
乡镇党员夜校变身“加油站”。各乡镇(街道)围绕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开办“党员夜校”,以镇村干部、党务工作者、后备干部等为重点,采取“点单式”模式,以“缺什么 补什么”为原则,邀请金牌讲师、本土能人、基层党员等组成动态讲师库,综合运用集中讲授、现场模拟、互动体验等方式每月定期开展教学,真正打通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
红色幸福屋场架起“连心桥”。统筹资源,利用革命旧址、名人故居、党群服务中心、祠堂等可用集体房,创建28个“红色动力党建·幸福屋场”。大力推行“屋场+议事会”,选拔200余名老党员、乡贤能人、村民代表担任议事会成员,制定“四定五要”议事规程,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实力乡村学堂勾画“同心圆”。采取“1+9+X”模式,即设立1个实力乡村学堂指导中心负责活动统筹,下设“党建学堂”“文体学堂”等9个学堂负责教学工作,在乡镇(街道)建设若干个现场教学点和小讲堂。通过统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基层,有效激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汇聚形成齐抓共促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目前,共举办培训活动220余场,覆盖党员群众近4万人次。
“田间课堂”靶向发力,让党员教育更有“精度”
聚焦群众需求。依托“1个县级官微+N个乡镇、单位、企业官微”的“1+N”党员教育宣传全媒体矩阵,征集党员群众需求,委托乡镇、驻村工作队线下收集汇总反馈的问题,了解掌握培训内容、时长、方式、师资等方面的需求意愿。围绕茶叶、油茶、脐橙、食用菌、水稻等本土产业发展实际,科学安排培训时间,制定教学计划。
突出实践教学。将田间地头作为课堂,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现场指导式的“实践教学”,农民在“自家门口”就能学到实用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推动党员教育更加便捷高效、入脑入心。
注重授课队伍。邀请省市县教授、优秀党员、“土专家”等,面对面宣传惠农政策,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现场提问,现场解决,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真正发挥“田间课堂”为民解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