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龙山县按照“县委主导、机制创新、精准选用、梯次培养”的思路,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589人,平均年龄35.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3.89%,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
下深水“找人”
部门“精确推”。充分掌握纪委监委、巡视巡察、审计、政法、公安、法检、信访、民宗等部门对相关村的意见反馈,由社工部、宣传、教育、农业农村、人社、退役军人事务、工商联、团委、妇联等部门结合职能推荐相关人选,作为重点参考意见。30个成员单位向乡镇推送相关村及优秀人员信息1万余条,形成“部门推送名单”。
领导“精心引”。由县级领导带队,在外出招商引资中开展区域集中宣讲、重点敲门行动等,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召开座谈会13场次,联系在外能人853人,用心用情用力招引能人回归,形成“能人回引名单”。
村里“精细议”。由县级领导带队,与省州县及长沙市派驻工作队、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片组邻“三长”代表、群众代表等人员进行座谈,测评了解后备力量现实表现、风评口碑等情况,收集意见建议,形成“基层推荐名单”。
上门“精准谈”。针对群众公认度高、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的重点对象,由联乡县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包村乡领导、相关干部等进行“点对点”上门,再谈话、再动员,形成“初步人选名单”。
严标准“选人”
抓实“双好双强”高线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设置“10种负面情形”,突出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懂发展、善治理、有公心,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党员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确保人选质量。
抓优“五个一批”选人机制。注重拓宽选人渠道,破除视野、地域、身份、职业局限,建立在职人员择优一批、乡土能人挖掘一批、相关部门推荐一批、外出人员引回一批、特殊村寨吸纳一批的“五个一批”选人机制,全方位、多领域寻找人选,汇聚力量。
抓活“1+N”能人储备机制。坚持长短结合,确保下轮换届时,每个村都有1名以上成熟可用的后备力量,并实行“一人一档、一村一表、一镇一册、一县一库”动态储备。同时立足长远,不断汇聚N名乡村振兴各类人才,将有意愿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进行中长期培养;没有意愿的,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等进行培养。
抓严“四个步骤”审核把关。按照“县级领导牵头初审、县委组织部会同乡镇综合研究、县级部门资格联审、县委研究确定”的工作要求,层层把关,严防“带病入库”,形成“确定名单”589人。
高质量“育人”
强化“定期培训”。县委组织部抓好示范培训和集中轮训,相关县直行业部门抓好村级事务指导培训,乡镇就近就便开展日常培训,确保下轮换届前全覆盖轮训一遍。目前已举办1期后备力量示范培训班。
强化“定岗历练”。结合后备力量工作属性、时间安排、个人意愿等,重点安排后备力量列席村里“三会一课”、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参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安全生产、为民服务等重要事务,在攻坚克难中历练能力、发挥作用。
强化“定人帮带”。根据后备力量能力特点、培养方向等,采取“一带一”“一带多”“多带一”等帮带方式,推行“联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和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村党组织书记”每人至少帮带1名后备力量的工作制度,明确帮带责任,制定帮带计划,手把手帮助后备力量适应岗位。
强化“定优进出”。每半年由乡镇党委牵头,组织帮带导师、村“两委”成员、群众代表等对后备力量进行综合评价,对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进行重点培养,对群众满意度不高、测评效果不佳的及时谈话提醒,畅通“出去”和“新进”的渠道,激发后备力量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