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桃江县浮邱山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强化党建引领、打造特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真抓实干,助力乡村振兴不断焕发新活力。
聚焦特色产业,打好“金色牌”,经济发展“富民”
浮邱山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立足本土资源、本土优势、本土特色,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图景。做强循环经济。深度释放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红利,推动产业向规模化、聚集化发展,打造浮邱山循环经济建材产业园,基本形成矿山、混凝土、绿色建材及再生建材的完整产业链。共引进6家企业入园,带动周边群众就业400余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3亿元,年创税500万元以上。做优笋竹产业。依托5.4万亩竹林资源优势,先后成立9家竹笋合作社,推动竹材加工、竹制品制造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位于田家冲村的桃江县田美竹笋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半自动化特色粗加工生产工艺企业,采取以集体经济合作为平台的发展模式,促进竹农人均年收入提升至2万元左右,增长率达10% 。做活文旅融合。挖掘培育浮邱古寺、千年古树、滴水岩瀑布等文旅资源,做好文旅融合山下经济文章,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山间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相继建成一批特色景观、采摘园、精品民宿、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项目,山地自行车、徒步登山、野外露营等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培育出浮邱竹笋、浮邱高山茶、新桥中药材等20余种本地特色农产品,辐射带动周边500余户群众通过经营民宿、销售手工红薯粉、酸枣皮等农特产品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突出生态文明,打好“绿色牌”,环境友好“惠民”
浮邱山乡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在污染防治攻坚、人居环境改善、“五福”乡村建设上下功夫,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紧盯污染防治关键点。有序开展“洞庭清波”和“蓝天保卫战”工作,片组邻“三长”积极履职带动党员志愿者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工业企业排污口、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渡口养殖场养殖方式粗放等问题要求立行立改,沿河生态得到恢复;持续开展禁渔禁捕“大宣传、大排查”整治行动,常态化采取“夜间蹲点”的方式,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切实回应群众诉求20余件,包括噪声污染、垃圾处理等,处理回复率达100%,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积极变化与治理成效。聚焦人居环境提升点。深入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统筹全乡17个村同频共振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每月组织驻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到村开展卫生清扫,形成“上下联动、多头并进”的整治合力。同时,紧盯全乡国道和县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巡查50余次,对黄南冲村、毛家桥村等资江河沿线村的河沟渠塘淤泥、农村生活垃圾等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治理。此外,建立长效机制,树立正面典型,形成示范效应,每个季度在全乡范围内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工作,评选出17户最美农户并授牌表彰,激发群众共建和美乡村的内在动力。突出“五福”乡村发力点。充分发挥浮邱山景区辐射作用,打造浮邱山乡村振兴生态经济先行示范区,建设“五福”乡村,全乡多个自然村焕发新颜。其中,黄南冲村以打造美丽屋场为契机,推动沿河一带路面规整与环境整治,依托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绿色旅游,全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康养、住宿餐饮、户外露营为一体的一站式野营基地。西峰寺村在S230和青寺公路沿线,以“五福”元素为核心,结合市人防疏散地下工程与美丽屋场建设,设计了“五福胜地”“五福乡村”字样和浮邱山乡专属logo的路灯灯箱848盏,在美化道路景观的同时,进一步营造了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强化党建引领,打好“红色牌”,全心全意“为民”
浮邱山乡以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感、满足感为基点,坚持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以文明之风滋养平安乡风,实现了道德实践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共创文明新风。创新推出移风易俗“十个一”工作机制,通过健全红白理事会章程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发放移风易俗承诺书、召开专题屋场会、打造红白喜事集中置办点、绘制移风易俗文化墙、演绎接地气的花鼓戏、成立“五老”宣讲队、开设移风易俗微党课、建立红黑评比榜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移风易俗入脑入心,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精神面貌不断改善,基层群众自治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乡已发放移风易俗承诺书8000份,覆盖率达90%以上,召开专题屋场会60次,参与群众3000余人。共建平安家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片组邻“三长制”工作,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聚焦道路交通安全、防溺水、森林防灭火等领域,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严格值班值守,加大每日巡查管控力度,同时坚持常态化政策宣传,确保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实施“一对一”管理帮扶矫正对象、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全面掌握人员动态,同时进行教育引导,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8% 。共享和美生活。建立“1+2+N”矛盾调解机制,以乡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片组邻“三长”为主力,建强信息员与调解员2支队伍,信息员线上收集,调解员线下处理矛盾纠纷,乡调解委员会实时跟踪进度。2024年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案件95个,成功化解重大信访问题10余起,信访案件总量同比下降50%,群众对信访矛盾调解工作的满意度从之前的35%跃升至70%,有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