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株洲市渌口区委组织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大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稳步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凝心铸魂,汇聚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三年来,我们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实到组织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核心,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区领导带头到分管领域、联系镇村讲党课,带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及党员讲党课,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实现思想、党性、作风转变。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认真开展“走找想促”活动,在职区领导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调研解决问题,活动开展以来,累计下沉调研1012次,解决问题1002个。
管党治党责任压紧压实。以省委巡视和市委提级巡察为契机,针对短板弱项,做实自查自纠与问题整改,提升组织工作规范性。围绕“五讲五解决”目标,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创新开展专项整治“十大行动”,扭转干部政绩观偏差,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推介。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学习《条例》为主题,细化18项任务清单,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干部能力建设提质提效。围绕培养“五懂五会”干部目标,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年“五大行动”,各级各单位举办讲堂、论坛、专题培训及各类活动共200余场,提升干部工作本领与实战能力,10篇相关工作经验在中央媒体发表。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抓好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教育,举办135期培训班,轮训4万余人次。改进学习教育方式,开展案例、体验式教学,创新形式举办综合文稿、征地拆迁专题培训班,丰富内涵举办“青春渌口大讲堂”,设立“环卫工”驿站、柏连阳院士水稻试验田和鲜果小镇等现场教学点,增强干部培训实效性、感染力。
强基固本,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三年来,我们坚持以“动力党建”工程为抓手,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
村级队伍不断优化。实施“四大头雁工程”,择优选拔33名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能人”补充进“两委”班子,村党组织书记年龄、学历不断优化,85后村书记刘芬获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侯文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扎实开展村班子运行情况中期评估,36名区领导带头下沉一线,为下轮换届储备好人选。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区领导带队赴多地学习交流,组织148名干部赴浙江学“千万工程”经验;开展“一月一主题一培训”,邀请专家教授、业界大拿授业解惑。持续推动减负赋能,全面取消多项村级工作及证明事项,规范清理挂牌,取消“坐班制”,推行“制度下墙”,切实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
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渌口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强扶优消薄”行动,开展“一村一策”评选,实施“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攻坚年”行动,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推动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薄弱村”,浦湾村收入超百万元,2024年较2021年同比增长186%。王十万黄辣椒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龙门镇创建全省首个全域镉低积累水稻示范镇,朱亭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松西子玉米、“红美人”柑橘、“南洲忆”山塘鱼和山茶油等品牌竞争力持续提升。
基层治理更加有效。试点推进“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五个到户”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积极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常态化开展“百名干部进小区”“在职党员进小区报到”等活动。探索“零距离服务”模式,开展“去柜化”试点改革。推深做实片组邻“三长制”,创新开展“集中走访联系服务群众日”活动,累计办理民生“微实事”4万余件。党群齐心抗大旱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打造党员志愿服务品牌,成立“渌口银龄”老年志愿服务队,博爱志愿者“环卫工驿站”“共享厨房”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获“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等多项荣誉。
其他领域全面提升。在两新,组织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党组织覆盖率均达90%以上;在机关,深入开展模范机关创建,在区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上成立临时党支部,“就业之家”获评全省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创新案例”奖;在学校,“第一校长”制入选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在公立医院,“医心党建”持续深化,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紧密型医共体省级试点蹚出了“渌口路径”。
选贤任能,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三年来,我们把选好用准干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党管干部、组织选人,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开展政治建设考察。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全区所有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政治素质考察,精准干部“画像”,根据考察结果建立“两头两尾”干部台账,对表现优秀领导干部和表现靠后领导干部分别建册,吸收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视野,并按干部职务级别、专业、工作经历等进行分类,构筑招商引资、农业农村等后备干部专项板块。
大力选培优秀年轻干部。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实施“三个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计划,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打破隐性台阶和部门壁垒,一批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推进“六个一批”大练兵,“订单式”综合选派干部到巡视巡察、保交楼、项目征拆、园区建设等重大斗争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全面增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本领。
始终坚持严管厚爱并重。突出抓好“关键少数”,常态化规范领导干部配偶等经商办企业、因私出国(境)管理。加强职级干部管理,全市率先出台管理办法,统筹安排参与区委中心工作。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调整不适宜现职干部。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设定考核内容。统筹用好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岗位晋升制度。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关爱,启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绩效奖金。
筑巢引凤,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三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盯经济主战场、各项事业发展大局,全力做好人才“引、育、留”文章,为渌口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人才要素支撑不断强化。深入开展“区域战略型人才倍增”行动,着眼区域经济发展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通过高校集中引才、公务员录用、定向委培、企业招聘会等,引进农业发展、城乡规划、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战略型紧缺人才500多人,每年为企业引才1200多人。大力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游子关心行动”工作,区领导率队到广东、江浙、长沙等地走访异地商会和渌口籍企业家畅叙乡音乡情,连续两年举办渌商大会,300余名渌商回归家乡,共话渌口发展,推动项目和人才落地。
人才培育平台持续壮大。加快“产才”融合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引进柏连阳、邹学校院士创新团队,设立渌口(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飞地孵化器,举办“百合花”科技文化节,与科研院所、省内外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同盟,鼓励本地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全面打响“渌口技工”品牌,连续举办三届家政职业技能大赛,每年组织参加湘赣边直播带货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三年组织“双创”人才集训营,开展“技工之星”“渌口工匠”评选。充分发挥本地职业学校优势,“订单式”培养产业人才。
人才服务环境更加优厚。建立健全区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开展人才节、早餐会、“璀璨湘高”论坛等系列活动,畅通人才沟通渠道。设立渌湘创新奖、企业人才奖等,开展“营销能手”等评选,发放人才奖金,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搭建“一渌同行”人才活动平台,开展系列青年人才活动,建成的人才公寓已全部使用到位,实行人才购房补贴,发放人才住房券等,切实为人才提供交友联谊、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就医住房等多方面服务,具有渌口特色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从严从实,打造务实担当的组工队伍
三年来,我们坚持把模范部门、过硬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锻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组工队伍。
坚持政治立部,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落实部务会、机关干部会“第一议题”制度,采取部领导带头讲学、机关干部交流学、重点内容集中学、政策理论辅导学等方式,组织部长带头讲党课,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创新推行“六个一”制度,开设“组工课堂”,信息宣传工作从全市垫底跃居到全市第二名,组工干部综合素养有效增强。以“组织工作规范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实行“周安排、月调度、季讲评”工作制度,不断理顺和优化工作运行程序,督促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实施组工干部联镇、联机关制度,提高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度。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强部机关作风建设,使“敏捷回应、高效落实”成为习惯、变成规矩、形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