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改革浪潮 彰显组工担当
湘潭市岳塘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伍意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专章部署。组织部门肩负着重大使命,必须以走在前列、做好表率的高标准,深入研究谋划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任务、新课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善岳塘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理论强思想,凝聚改革广泛共识。组织部门要坚持领导带头学、示范引领学、宣讲普及学,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层层跟进,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核心内容,督促领导干部全面系统学、持续深入学、联系实际学,充分发挥 “关键少数” 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实年轻干部理论学习教育计划。成立年轻干部理论学习小组,通过个人自学、集中授课、读书班、学员论坛、实地参观、课题研究、岗位实践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年轻干部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促进青年干部成长成才。抓实基层党组织 “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 主题党日。把全会精神纳入 “三会一课” 和 “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 主题党日的重要内容,组织广大党员经常学、跟进学、深入学、系统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中去。
选贤才赋新能,汇聚改革前行力量。《决定》聚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选人用人导向、干部管理监督、关心激励干部、教育培训干部以及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组织部门要坚决扛起选人用人的政治责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干部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实干家。以实绩论英雄,激发改革活力。建立科学完善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以工作实绩为核心标准,选拔任用政治坚定、勇于担当、改革创新、业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常态化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充分发挥干部职级晋升的正向激励作用,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本领增底气,注入改革动力。深入实施 “一把手” 履职能力提升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到急难险重一线实践锻炼,提升党员干部尤其是 “一把手” 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的能力。树导向强激励,汇聚改革合力。严格落实 “三个区分开来” 要求,旗帜鲜明地为大胆创新、敢闯敢干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干部的思想顾虑,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干事创业中。
抓基层固根本,夯实改革发展基石。《决定》从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基层减负等方面,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组织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制定实施 “党建领航首善岳塘建设”新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基层党组织落实改革发展任务的攻坚能力。抓实 “两个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重点,深入推进 “美好小区・幸福家园” 建设,做深做实片组邻 “三长制”,加强小区党支部建设,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增强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发挥“两个作用”,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下一轮换届,抓好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整顿提升工作,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储备一批优秀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后备力量。持续深化“凝聚力”工程和“ 组织力”工程,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城市社区“共驻共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聚焦“两个举措”,赋能基层改革发展。聚焦为基层减负和为干部赋能两项举措,对照省级关于破解乡村治理 “小马拉大车” 突出问题的 75 项、湘潭 43 项减负赋能举措,开展全面自查和“回头看”,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取消事项彻底清零。以减负赋能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引导乡村干部将减负腾出来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中。
重人才强保障,厚积改革发展潜能。《决定》着眼于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组织部门要聚焦破解人才发展瓶颈、激发人才活力,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精准引才,激活发展“第一动力”。打破“政府主导”的传统模式,赋予用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紧密围绕智能制造、商贸物流、金融商务、文旅康养等重点产业需求,鼓励多渠道招才引智,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机制,培育本土人才沃土。针对“重引轻育”“内外有别”等问题,着力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政策,实现“本土”和“外来”人才兼收并蓄。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加大青年人才参评“莲城青年英才”“湖湘青年英才”“小荷”科技人才等项目支持力度,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攻关项目上挑大梁、当主角。强化保障,营造留才暖心环境。持续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推动“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制度化。用心用情解决人才“后院、后代、后路”问题,增强专家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营造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