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株洲市渌口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理念,切实把中央和省市区委对组织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进一步体现到提振精神状态上、融入到方法路径上、落实到行动成效上,高质高效推进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展。
把准政治领航之舵。始终坚持把培植对党的感情、坚定对党的信仰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渌口各项改革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开设3期专题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全会精神安排重点轮训、系统培训;持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引导各级党组织通过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举办专题研讨、宣讲比赛、“小板凳”课堂,拍摄制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专题微宣讲视频等形式开展学习,培训党员干部1.7万人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二是抓好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全区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用心学纪上带好头、作表率,将党纪学习教育贯穿“新任科级干部培训班、校招干部培训班、中青班”等班次,用好杨得志故居等红色教育资源、朱亭镇古镇社区等廉洁文化示范基地,用好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警示录、忏悔录、警示教育片等重要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843个基层党组织积极接受党纪学习教育思想洗礼,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进一步增强,党纪学习教育达到预期目标。三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专题拍摄党员先进典型宣传片《朱守官的故事》,组织全区上下专题学习朱守官同志的先进事迹,汇聚起党员干部踔厉奋发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学习强国”“红星云”“株洲党建”信息化平台功能作用,按月推送学习资源包,推动各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肃规范。
深谋村社发展之计。在集体经济、村级财务与凝聚合力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一是赋能经济发展。动态调整安排36名区领导包镇走村,帮助指导村级发展。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行动,推动各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王十万黄辣椒、镉低积累水稻、“红美人”柑橘、“南洲忆”山塘鱼和山茶油等农业特色产品品牌竞争力持续提升,2024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8%。南洲镇经世文创水仙湖顺利开业,淦田镇白鱼崖壁酒店、清溪幸福工程等一批乡村振兴项目加速推进,龙门镇油菜花节、朱亭镇端午龙舟赛、淦田镇钓鱼节等活动成功举办;以赛为媒,承办全国传统校篮球联赛、风筝节、围棋公开赛等大型赛事活动,渌口特色的文化IP相继出圈,有力拓宽增收致富途径。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定《渌口区“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攻坚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制度,建立村级举债镇级审批机制,促进全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稳步推进村级债务防范化解,全面完成乡村振兴“共享贷”清理工作,围绕“村级财务监管、集体经济合同、村级违规举债、工程项目管理及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内容,对全区8个镇开展工作督查,推动村级财务制度更加完善、使用流程更加规范、资金效果更加突出。三是凝聚发展合力。做好新一轮驻村干部轮换工作,7支市派驻村工作队22家市直单位,安排24名区领导包镇联村,向31个村选派51名驻村干部,52个企事业单位与村结对共建,通过资源共享、牵线搭桥等方式,打造株洲市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基地,助力村级发展;成功申报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6个共3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个;2名(个)先进典型获评湖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和“担当作为好支书”,有效激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夯实基层治理之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上精准发力,形成党建“同心圆”、治理“一盘棋”。一是打好赋能减负组合拳。明确村级权责清单,取消村级组织不应承担或者没有能力承担的工作事项57项。推动机制标牌规范挂设,共计清理村党群服务中心各类“中心”“活动室”等不规范挂牌1600余块。在城市社区对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去柜化”改造,创新推动村(社区)制度“下墙成册”,推动全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整洁干净、规范有序、富有生气。择优招录4名长期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村书记为乡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充分激发了基层干部积极性。拨付党费用于困难党员慰问、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建设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村级运转经费按期拨付制度,足额下拨村(社区)干部报酬,发放村主职养老保险补贴、离任村(社区)干部补助。二是做好群众服务大文章。创新片组邻“三长”制工作形式,推广“集中联系群众服务日”,按照“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原则,每周固定一天组织镇村干部集中入组入户,每年每户村民家至少有一名镇村干部上过门,累计帮助办理村民“医保缴纳”“扩大农产品销量”等民生“微实事”4万余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完善“四个以学”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区级领导干部累计开展调研1012次,发现解决问题1002个。三是谋划城市治理新格局。以“庆国庆·乐重阳”为主题举办第四届幸福邻里节活动,激活青春渌口“邻聚力”。开展“百名干部进小区”行动,105名区直机关干部进驻31个小区,结对帮扶小区困难儿童、孤寡老人、妇女同胞等60人次,成立好邻居调解队、离退休党员巡逻队等居民自治队伍,协调解决小区停车、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问题600多件。以建材市场、碧鸿家园片区为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机制,累计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120余个,特别是推动供电改造费用从报价360万元降至170万元。大力推行“红色物业”治理机制,2个小区成功创建市级“红色物业”示范项目。四是下好防汛救灾“一盘棋”。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积极发挥“三长制”制度优势,做好所在村(社区)的山塘、水库、堤坝、道路、房屋等重点区域的巡查排险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紧急动员集结全区38家单位总计188名干部下沉乡镇参与河堤巡视,以实际行动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大堤安全度汛,涌现出周新欣、陶雨泉、朱守官等一批勇于担当的先进典型。
积蓄强基赋能之效。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一是夯实换届工作基础。补齐村(社区)“两委”干部13名,持续充实村(社区)后备人才库,认真开展蹲点式调研,扎实开展村班子运行情况中期评估,围绕班子运行、村级后备力量储备等工作,组织36名县级领导带队,对全区130个村进行全面检视、深入评估,全面掌握换届以来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和班子成员履职情况,为高质量完成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推动党员提能增效。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财务政策知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开展村(社区)干部主题定制培训,全年举办专题培训班3期,推动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不断提升。举办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完成发展对象培训135人次;选送18人参加全国、省、市主办的各类示范班共计7期;组织22名党建线干部到常德市鼎城区考察学习,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汲取红色力量、学习先进经验。三是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在机关,深化政治机关和模范机关创建,健全“统一领导、指导督促”机制,压实区直单位党组(党委)主体责任,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在区纪委监委专案组、二届区委第七轮各巡查组等区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上成立临时党支部8个。在学校,持续巩固“第一校长”制度成果,深化“美好教育”党建+融合创新。在医院,不断强化“医心党建、护航健康渌口”党建品牌效应,推进“一站、一约、一联、一院”健康服务模式,全区4个“红色健康驿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送健康服务,聚精会神抓党建的氛围更加浓厚。四是不断深化检视整改。进一步推动树牢正确政绩观,以省委巡视、市委提级巡察为契机,从工作上补短板、从制度上查漏洞,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突出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建章立制、标本兼治、形成长效。五是放大党建品牌势能。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工作思路,推动各镇各单位积极开展党建品牌创建,相关经验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共产党员网》等中央、省、市媒体和组织系统内外刊物、网站等上稿17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