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东县把党员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推动党员精细化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抓手,通过夯实基层基础、打造示范标杆,实施“档案管理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好阵地
规范党员存档
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总体思路,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确保党员档案保存有场所、管理有制度、安全有保障,为全县15700余名农村党员贴上“身份标签”。
配备优质硬件设施。根据“六有六防”要求,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按照远离水源点、避开顶楼和地层的原则,选取20平米左右、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安全保密的场所建立党员档案室,购买配备灭火器、温湿度测量仪、监控等设备,2024年全县新建、改造党员档案室14个,新增密集档案柜120余组,新换档案盒3400余个,档案室标准化建设质量大幅提升。
安排专业管理人员。各乡镇选配2名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员,明确工作职责,细化职责划分,严格实行工作人员调整备案制,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人员变动工作交接等工作要求,通过专人专办、专人专管,做到“一人一档、一档一码、一事一录”,确保档案随时可查,情况随时掌握。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统一建立党员档案收集归档、查(借)阅登记、转递接收、保管保密、设施维护等6个党员档案管理制度,形成责权明晰的管理体系,规范档案管理制度上墙、工作责任上墙、保密条例上墙,实现党员档案“有家可安、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确保党员档案室管理规范有序。
细分流程
提升管理水平
将党员档案工作进一步划分明确,对党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
规范入党资料,促党员发展提质。围绕发展党员各个环节程序要求,精心制作党员档案归档目录,明确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等硬性存档材料7项,明确具体标准,提供参照样板,对每名发展党员人选进行档案审核归档,以规范党员入党资料倒逼发展党员程序规范,严格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
开展档案评审,促党员教育增效。县委组织部组织17个乡镇组织委员开展党员档案交叉评审,对交叉评审发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采取专题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赴吴集镇、甘溪镇等党员档案示范点开展现场教学,快速提升党务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杨桥镇组织全镇党组织书记、党建专干集中评审党员档案,面对面讲解党员管理注意事项,手把手指导解决基层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基层党组织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对党员档案评审反馈的问题进行整改,推动党员常态化接受党性教育。
做好平台管理,促党员转接高效。优化纸质版党员档案登记簿,做到党员管理信息库与党员档案登记簿、支部党员名册相一致。建立电子化党员档案登记簿,明晰每名党员档案存放位置、材料存档情况,实现党员档案“一键可查”,高效完成转入转出登记,并对转入的党员档案进行严格审核,对转出的档案进行跟踪管理,做到“档随人走”,确保接收档案必完整、转出档案必有向。
清理档案
凸显组织优势
采取“一审二核三查”的办法,对党员档案进行全面清理,通过清理档案找党员、聚人才、促发展,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政治功能不断增强。
清档案找党员,强化党性观念。针对部分农村党员有档无人、有人无档、党员信息不实、档案材料不全等问题,开展“清档案找党员”活动,通过清查档案,帮助35名流动党员“安家”,落实92名党员档案按程序补办相关证明,发送695个课件供流动党员线上参加教育培训。各基层党组织常态化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广大党员身份意识、党性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清档案聚人才,发挥党员作用。邀请离退休老党员干部参与档案整理,全面激发工作热情,对年轻党员开展传帮带。在清查党员档案过程中,各乡镇深挖区域资源,三樟镇持续厚植“湘商回归”沃土,引导党员人才回乡创业、回乡投资,做大做强“三樟黄贡椒”,助力“衡东土菜”行业;霞流镇李花村强力推进党员“创客”行动,党员“创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当好推介家乡的“宣传员”、经济发展的“助推员”、服务群众的“勤务员”,共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300万元。
清档案树形象,突出党建引领。把规范农村党员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作为全县“基层党建三大创新项目工程”之一。甘溪镇以推动标准化党员档案工作为契机,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标准化、规范化。荣桓镇以党员档案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突出党建引领,通过党员档案工作赋能红色研学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洣水镇兴东社区利用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和清理党员档案的机会,着力树立起一面“党群之家、城市菜园、幸福家园”的“引领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