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桃江县将选优育强村级后备力量作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以村班子运行中期评估为契机,在压实责任、提升质量、健全制度等方面持续用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三级协同”汇聚合力
聚焦任务落实,构建“县乡村”三级同抓共管工作体系,推动压力层层传导、责任环环相扣。
全面统筹。县委将培育储备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县委书记专题调度会等进行研判部署推进。明确县级领导对联系乡镇储备培育工作负总责,县委书记带动30名县级领导“四下基层”开展人选摸排、分析评估、考察面谈、重点解剖等两轮次。
高效推动。县委组织部制定县级工作方案,下发专项提示和疑点问题解答,明确标准和程序,细化各环节要求,确保工作推进有遵循、不走偏。乡镇共组建234支由县级领导牵头,涵盖乡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村干部的包村工作组,全面深入走访,摸排物色人选。
定期调度。建立定期调度机制,组织部长主持召开相关会议、开展调研18次,逐乡镇分析研判、剖析问题、明确要求和听取意见。由部务会成员包片、党建组室干部包乡镇,常态化下沉抓好业务指导,确保镇村落实不打折扣。
“四链融合”激发活力
聚焦能力提升,实施“选、育、管、用”链式培育,让储备的后备力量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多渠道“选”。坚持“四个一批”拓宽选人渠道,以中期评估为契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逐人画像,从政治素质高、整体结构优、履职能力强、干群评价好的现任村主职中择优留任一批,从表现突出且历练成熟的村干部、便民服务员中提升使用一批;依托在省内外建立的11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流动党员之家和红色驿站,结合招商引资、考察学习、乡友会等,从在外务工经商的优秀流动党员中外请回引一批;以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为载体,从“农创客”、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本乡本土人才中挖掘培养一批。
多举措“育”。加大源头培育,及时将发现的优秀苗子吸收入党,2024年以来各村(社区)共发展新党员175名,35岁以下98名,从中择优确定后备力量18人;强化实践锻炼,围绕政策理论、基础业务、实用技术、乡村治理等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安排有经验的镇村干部进行“一对一”联系帮带,安排到乡镇办站所跟班锻炼,促推迅速进入状态;抓实学历提升,依托“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指导帮助26名后备人选获得大专以上学历。
多方位“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强化纪律教育,增强后备力量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县级备案、乡镇主管、村级主抓”,确保情况问题及时掌握。
多平台“用”。注重为后备力量搭建实践和锻炼平台,适时组织后备力量参加“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村级周例会、村民代表会议、屋场会等,确保村级事务全面熟悉、村情民意及时掌握。以片组邻“三长制”为载体,动员引导后备力量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处、防汛应急、志愿服务等中心大局中去,助力后备力量在乡村振兴一线成长成才。
“五项制度”提升质效
聚焦高质高效,健全完善五项制度,推动储备培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完善“一库一档”。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库”,县乡两级同步建立、按月更新,并对入库人员按照培养方向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表现情况进行重点标记。目前全县共入库后备力量1995人,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461人,35岁以下占50.7%。完善后备力量培养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全流程记录其培养考察、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工作实绩和受奖惩情况等。
落实“四访四谈”。采取上门走访和电话询访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听取现任村干部、党员、退职村干部、村民代表等4类群体的意见建议,确保后备力量人选产生符合民意。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结对帮带责任人与后备力量做到四个必谈,即工作情况必谈、思想状况必谈、家庭情况必谈、存在问题必谈,全面了解掌握其意愿动向。
坚持“三查三审”。加强工作指导,重点查镇村两级摸底排查是否到位、人选储备是否充足、情况掌握是否全面。严把选人关口,按照“乡镇初审、县级领导复审、县级部门联审”的程序,确保选出的后备力量素质过硬。
推动“能进能出”。强化动态管理,突出实绩表现,累计新发现并纳入优秀人才60余人,调整不胜任、不称职人员15人,实现“能进能出、优进劣退”。
突出“关心关爱”。坚持“备用结合”“成熟一个、使用一个”,对在实践锻炼中表现突出的后备力量,优先选入村“两委”班子。通过座谈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深入了解后备力量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