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冬春训是党员思想武装的“加油站”、实干担当的“练兵场”。醴陵市牢牢抓住这一关键时间点,持续优化教学方式,把握需求与供给、理论与实景、明知与笃行“三大关系”,推动党员冬春训出特色、见实效、有成效。
把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创设点单式课程。聚焦“需求端”视角,设置党员培训内容调查问卷,把党员“想要的”和冬春训“能给的”结合起来,打造点单式“实用”课堂,有的放矢开展培训。丰富资源共享“菜单”。探索“培训共办、资源共享、发展共商”的培训模式,推动各镇街互通有无,统筹建立需求、资源“两张清单”,合力拉长长板,互相补齐短板,把各自优势聚合成区域优势,最大限度丰富党员冬春训“共享菜单”。开设“专家送学讲堂”。针对党员政策普及、资讯解读等需求,实施“专家送学工程”,整合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部、市委党校、市人社局等部门单位,邀请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社保医保、教育医疗等领域业务骨干举办专题讲座,宣讲解读最新政策,耐心做好释疑解惑,让党员“叫好”、冬春训课堂“叫座”。注重实用技能培训。聚焦党员职业技能、实用技术等需求,选派科技专家、农业科技特派员、致富带头等依托“田间课堂”“科技讲堂”现场交流,集中宣讲“致富经”、传授“实用术”,助力党员掌握新技能、锻造“硬实力”。
把握理论与实景的关系,打造沉浸式站点。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结合党员冬春训打造“红色地标”、设计研学路线,营造实景式、沉浸式、熏陶式学习氛围,让党员身临其境受感染、潜移默化受教育。打造红色教学站。注重盘活李立三故居、左家老屋、耿氏宗祠等现有红色资源,把红色教育“大主题”与历史事件“小切口”有机结合,探索“看、听、学、悟”四位一体的“实景”教学模式,开发“互动式呈现、故事化讲述、沉浸式参与”的特色冬春训站点。定制精品研学线。按照主题一致、地域相近的原则,将全市8个红色现场教学站串点成线,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瞻仰缅怀先辈、自选拓展实践等项目,让党员用心感受党史,引发党员情感冲击和理性反思,拓展学习方式、巩固学习效果。成立宣讲工作室。坚持紧扣时代主题、聚焦基层一线,邀请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党员“现身说法”,打造以传播鲜活事迹、学习优秀人物为主要目的的冬春训工作室,切实传递好党的声音、走进党员心窝、吸引基层受众。
把握明知与笃行的关系,搭建服务式平台。注重将实践锻炼融入党员冬春训,让党员在学以致用、学用互促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设岗定责搭平台。结合设岗定责、承诺践诺、“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冬春训期间,引导党员积极参加辖区内政策宣传、矛盾化解、安全排查、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提升实践能力、厚植为民情怀。深入乡村助振兴。坚持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将党员冬春训课堂搬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田”,引导党员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成长为既有实操办法、又有务实作风的乡村振兴先锋,在服务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贡献力量。服务产业助发展。结合党员的工作实际和技能特点,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党员进驻企业,深入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将企业的“发展指数”和群众的“满意指数”化作检验冬春训成效的可靠“度量衡”,让党员在助力企业“破冰突围”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