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南县栗江镇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实践探索,在传统村落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村规民约风俗、深入法治文化建设等方式,大力开展送法下乡村、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升法治乡村自我保障与服务群众能力,先后荣获“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衡阳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压实“法治责任”广泛凝聚共识。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对法治建设工作专题研究部署,定期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把法治建设纳入党委年度工作计划及综合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落实任务要求。镇党委领导班子认真研究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纲要(2023—2027年)》《2024年全面依法治县工作要点》的具体措施,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按程序开展工作,按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实现“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与法律顾问制度深度融合,将各项中心工作有效纳入法治轨道。推行政务公开。结合实际对镇村两级公开栏进行定期更新,将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重点来抓,如民生工程、惠民惠农资金发放情况、各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针对不同公开项目,灵活确定公开时间和形式,做到基础性工作长期公开,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确保公开质量。
培育“法治素养”充分夯实基础。实施“头雁工程”。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健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工作会议学法、年度述法、宪法宣誓等制度,2024年以来,依托“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组织开展专题辅导学习6次,观看法治教育片3部,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常态化。实施“护苗工程”。制定青少年普法服务清单,精准设计普法课堂,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中小学生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普法知识问答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在法治文创中提升法治意识。近三年已累计定制“普法课堂”6节,开展“送法进校园”10余次,覆盖师生超过500人次。实施“强基工程”。抓住“4.15”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和“12.4”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反诈禁毒、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赡养继承等与基层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群众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能遵守。2024年,累计开展集中普法宣传活动2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300余份,科普小礼品400余份。
优化“法治环境”全面发挥优势。“齐抓共管”一体指挥。定期开展联合会商,整合综治、信访、司法、派出所、法庭等部门,将矛盾纠纷按照“险源、诉源、警源、访源”进行精准识别,抓好源头预防、前端治理、疏导化解、关口把控,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双线并行”多元共治。线上依托“乡村治理智慧数字平台”“信访业务办理系统”和12345便民服务热线、随手拍等渠道,做好矛盾纠纷的问题收集和办理。线下组织“片长、组长、邻长”走访排查,发现网格内各类纠纷隐患,由熟悉法律法规、调解经验丰富、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等154人组成26支调解队伍,及时分类梳理、精准交办、快速反馈。“三调融合”增质提效。坚持“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保证、司法调解为抓手”原则,针对重点信访问题,落实领导包案制度,由包案领导及业务分管领导协助信访人解决问题,有效化解各类信访积案。2024年以来,开展主要领导“带案下访”3轮,重点约访6批30余人次,化解疑难复杂信访问题1个,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事项20余项,及时受理率、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