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桃江县松木塘镇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以做深做细片组邻“三长制”为抓手,按照“1+1+N”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共治共建”的基层治理格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打造一个示范样板,探索共治共建新路径
龙塘村位于松木塘镇西南面,是个位置相对偏远的小山村。基于该村人少村小、村“两委”战斗力强、党员凝聚力强的优势,该村成为全镇“三长制”工作的试点村。
培优一支队伍。严把准入关口,按照“五推荐五排除”的标准,推选出道德素养好、群众威望高、服务意识强、工作能力佳的邻长31名。聚焦队伍服务能力提升,联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总支部书记共为邻长培训6次,系统讲解“三长制”工作目标及要求,解答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帮助尽快适应新身份。同时,设置“三长制联系服务群众架构图”公示栏,每户群众家门口均张贴邻长联系卡,公示联户信息,着力增强邻长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与群众的知晓度。
用好两个抓手。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好“益村”联系服务群众平台和屋场恳谈会两大抓手,“线上+线下”相结合,做优群众服务。线上组建“三长”微信群、利用“益村”小程序服务联系群众模块,邻长“全覆盖”入驻收集民意、答疑解难,与群众建立信任关系、情感纽带。线下定期上门走访、召开屋场恳谈会,形成“问题收集、处置、反馈”的闭环机制。去年累计召开片区屋场会10余场,收集民情问题与建议诉求90余个。
发挥四项作用。明确邻长工作职责,聚焦“上传下达、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四个方面,充分实现作用发挥,让群众难处有地说、难题有人解,矛盾纠纷能有效化解,实现“微事不出邻、琐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村”。通过三级建群工作,分级建立起片长与组长、组长与邻长、邻长与农户之间的服务微信群,畅通民意反馈通道。工作开展以来,共收集处理矛盾纠纷40余个,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0余次。
形成一个创新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三长制”推进的过程中,邻长服务热情减退、履职意愿不高,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紧盯“三长制”存在的系列“堵点”,镇党委积极探索工作推进的“新路子”,在松木塘村创推新举措培育样板村。
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治理合力。在松木塘村整合参与基层治理的各类组织和群团力量,创新调整“三长制”工作,将党建、综治、应急、人居环境等工作“多网合一”,取消妇联执委16人、保洁员4人、网格员28人、党小组长6人、河湖长23人、田长5人,职能统一集中至44名邻长,拓展“三长”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让邻长成为全方位的“贴心人”,构建起“服务一张网、有事找邻长”的治理体系,扎实提升为民服务的工作效能。
多措并举激励,增强履职干劲。创推积分管理激励机制,研究出台《邻长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明确16条积分制度的具体内容与细则,涉及开展人居环境、纠纷调解、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每年度统一进行积分结算,根据积分数量兑换不同梯次奖品。同时,积分管理也作为邻长评先评优的参考依据,优秀邻长被纳入村委后备力量进行培养,在全村营造起争当优秀“三长”的良好氛围。此外,统一为邻长“全覆盖”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让邻长放开手脚,保障各项工作平稳有效开展。
形成引领带动,助推整体提升。延伸邻长的服务,鼓励邻长成为“带头人”,以身作则,发挥引导教化作用。在培育文明乡风方面,邻长成为移风易俗的倡导者,通过红白事的前期摸排以及疏导与解释工作,统一流程和标准,有效帮助村民节省开支费用。整治人居环境方面,邻长带着群众干,引导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自觉搞好房前屋后卫生,每月共同参与“村庄清洁”志愿活动,村庄日渐整齐美丽。在七月份全县的人居环境双月评比中,松木塘村人居环境工作位居全县前列,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构建统一治理机制,齐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通过充分总结样板村、示范村的经验做法,结合镇域工作实际,全镇形成了一套相对健全的工作机制,并在其他各村得以进一步推广。随着“三长”实践不断深入,治理主体趋于多元,手段日渐多样,内容逐渐丰富,有效助推治理效能提升,基层治理实现“三大转变”。
由“地缘相近”转变为“情感相亲”。邻长贴心服务联户群众,引导形成良好氛围,邻里互助蔚然成风,邻里要事群贤毕至,邻里文化丰富多彩。三节塘村杨柳溪组邻长文艺考虑到有些联户群众年龄较大、行动不便,便主动将邻里间几位老人的理发、剃胡须等事宜包了下来,他热心的服务让邻里关系变得温馨而和睦。龙塘村邻长罗小云每日晚饭后化身“文娱委员”,积极组织周边的妇女儿童开展广场舞、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欢笑声时常在邻里间回荡。
由“群众上访”转变为“服务下访”。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服务做到与群众最直接相关的医保收缴、人居环境、禁捕宣传、邻里纠纷、移风易俗等方面,纾民困、解民忧,2024年群众上访较前年明显减少。去年防汛工作期间,全镇623名邻长参与到防汛救灾工作中,配合镇村开展敲门行动1800余人次,参与巡查排险工作500余人次,协助转移受灾群众78人,提供送水、送饭、送医等微服务30余次,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由“一方独唱”转变为“多家合唱”。充分利用屋场恳谈会这一抓手,鼓励群众畅所欲言,把全体村民凝聚到村庄发展、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工作主线上,听民声、聚民意,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日渐高涨。下干沙村充分吸取屋场会上的群众建议,村集体提质升级黑木耳种植基地,工作队积极对接销路,村民踊跃参与基地建设。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基地于去年年底迎来大丰收,干木耳产量达1000余斤,产值超过7万元,优质黑木耳在全县赢得了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