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乡县深柳镇北中巷,巷道宽敞整洁,房屋干净规整,停车文明有序,昌颐小学与幸福民居遥相呼应,琅琅书声与百姓笑颜相得益彰,红色历史文化与小巷烟火的深度交融,形成北中巷独特的韵味底色。
为有效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安乡县深柳镇以城镇更新提质、巷道改造为抓手,坚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红色议事”制度,推进事务共商、难题共解、成果共享工作机制,培育“红管家”党建品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事务共商,培育“红管家”
李奶奶希望增设无障碍通道,王阿姨建议统一规划停车场……北中巷“红管家”洪丕海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们的诉求。延伸党建触角。深柳镇以巷道自治为基础,构建“镇党委—社区党总支—巷道党支部—红管家”四级组织体系,将党建红融入基层治理微单元。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从讲公道、有威望、乐于奉献的居民代表中挖掘并培育“红管家”队伍。夯实自治基础。立足巷道自我管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建立“巷道议事会”制度,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明晰“红管家”履责清单,明确政策宣传、意见收集、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矛盾调解、文明创建、便民服务、安全生产、监督落实等方面的职责,夯实巷道治理基础。提升服务能力。定期组织“红管家”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围绕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方法、矛盾纠纷调解等内容开展培训;积极推行“老带新”结对帮扶制度,组织红管家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在实战中提升能力。截至目前,深柳镇共培育“红管家”22名。
民意调查
难题共解,激发“巷心力”
“今天召集大家,主要是针对乱停车的问题,想听听意见……”北中巷党员活动室内居民围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坚持问需于民。北中巷是典型的老旧巷道,基础设施老旧、环境卫生差、停车秩序乱等问题突出。改造前,“红管家”与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深入巷道宣传改造方案和政策,充分征集改造建议,将“墙面彩绘”“增设停车场”“防盗监控”等需求纳入改造计划。
新增设的停车场
巷道居民自发筹资,拆违拆占拆杂物间共计8800多平方米,改造中,居民监督工程质量,提出建议意见50余条,有效促进巷道改造顺利完成。拓宽服务领域。制定“十不准”公约,此公约由红管家收集居民意见、社区干部讨论研究、镇党委审核通过,张贴在北中巷中心地段;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摸排居民就业需求,搭建起就业供需对接平台。红管家们的服务领域随着群众的需求不断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邻里守望相助。建立巷道自治联络群,方便居民发布信息、寻求帮助,增进邻里之间的了解和互动,打造“熟人巷道”;26位热心居民参与治安巡逻、矛盾调解、安全生产、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370余人次。在红管家的引领下,邻里关系日益融洽,停车规范、环境整治等“新风尚”正逐渐融入社区居民生活“新日常”。
成果共享,起航“幸福里”
“这条巷道文化建设搞得好,离学校近,很有氛围,我每天都会带孙子来看一看、学一学。”家住北中巷的老党员楚年春说。传承红色基因。为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延伸至每家每户,北中巷深入挖掘辖区内的红色资源,以辖区内昌颐小学为依托,将颜昌颐烈士的英勇事迹融入巷道文化,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墙200余平方米、设立颐和、颐贤、颐真、昌盛、昌荣等共19栋红色小区楼栋名、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弘扬孝善之风。挖掘巷道内“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典型故事 8个,推动全社区形成孝亲向善之风;23户家庭根据实际情况带头制定家风家训,打造“家风家训墙”,扮靓巷道“颜值”,提升巷道“气质”。培育文明新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巷道治理,打造文明宣传栏、文明提示牌、文明地标等19处,红管家通过宣传和示范,倡导文明行为,提升巷道居民的文明素质。
深柳镇将继续以擦亮“红管家”党建品牌为重要抓手,持续在夯基础、优服务、强治理上下功夫,畅通居民议事渠道,画好党群同心圆,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改造后的励志三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