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所面临的事情千头万绪,也关乎着千家万户。近年来,醴陵市努力把好纵向与横向、少数与多数、精准与精细“三组关系”,通过建强组织体系、锻造善治骨干、为民纾困解难,推进社区治理,构建居民幸福家园。
把握纵向与横向的关系,建强组织体系。着眼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凝聚党群共治力量,让社区工作克服地域限制第一时间在群众身边开展起来。“横向”聚合治理“最多元”。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依托社区“兼职委员制”、在职党员进社区进小区等机制,联动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团体等多方力量,构建“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把“碎片化”的党建资源转化为“一体化”的治理力量,进而使“小马拉大车”变为“众人共治”。“纵向”贯通网格“最末梢”。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治理体系,23个城市社区组建居民小区党支部75个,687个楼栋党小组、2391个党员核心户,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到每个角落。将23个城市社区划分为80个网格,建立“网格员+党员+志愿者”联动机制,推动服务触角下延。
把握少数与多数的关系,锻造善治骨干。着眼少数、多数“两个方面”强化社区治理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赋能提升,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抓住“关键少数”。牢牢牵住社区干部这个“牛鼻子”,完成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改革,转岗185人、择优选拔社区专职工作者12人,推进23个城市社区治理提能增效。开展全周期技能培养,对新招录人员开展“储能”培训,对转岗人员开展“增能”培训,并通过“传帮带”机制,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让社区工作者在“学思践”中,由“一专多能”向“综合全能”转变。带动“绝大多数”。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为全市23个城市社区储备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23名、其他社区干部52名,积极搭建后备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平台载体。安排78家市直单位与住宅小区结对共建,4340名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进小区参与社区治理。培育“幸福邻里”志愿服务队115支,吸纳志愿者2875名,带动居民参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把握精准与精细的关系,为民纾困解难。着眼精准与精细“两个角度”做好社区服务工作,让社区群众感觉更温馨、更有归属感。精准服务有温度。盘活利用小区架空层、空闲用房等闲置载体和低效空间,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等,丰富居民生活。比如:文庙社区御江豪庭小区党支部,建成760平方米活动中心,让居民休闲有去处、有聚处。建立“开门征集、书记领办、定期晾晒、群众评价”工作闭环,推动小区停车难、充电难、加装电梯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截至目前,解决紫荆苑小区停车难、盛世华庭小区加装电梯等问题50余件。精细服务提效能。开展“微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三长”、网格员民情“前哨”作用,了解“一老一小”的真切需求,做好居家养老的“微服务”、特殊人群的“微关怀”、点亮居民群众的“微心愿”。聚焦民生综合领域,发挥党群服务“阵地”作用,提供养老、托幼、心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根基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