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换届是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后备力量建设则是确保换届平稳有序的关键支撑。为此,株洲市芦淞区坚持“早谋划、早储备、早培育”培土育苗三步法,以“书记后备”和“非书记后备”分类管理为抓手,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全链条培育体系,为村(社区)换届注入“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锻造过硬队伍。
早谋划,上下联动构建“蓄水池”。区级统筹“一盘棋”布局。着眼换届需要,印发《关于开展换届后村(社区)“两委”班子运行情况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芦组发〔2024〕18号),明确每个村(社区)后备书记、后备“两委”均有1-2名等要求,组织包联镇(街道)区级领导带头摸排,区委书记及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专门听取镇(街道)情况,研判队伍建设和后备人选情况。镇级落实“精准化”研判。镇(街道)将村(社区)后备力量选拔培养作为党(工)委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行动,所有班子成员参与,推行定期调度、综合分析,深入细致研判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需要调整、留任、新增人员数量。同时,根据实际,建立“一村(社区)一策”动态分析机制,制定系统化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计划,确保“后继有人”。
早储备,分类管理培育“好苗子”。书记后备“高标准”选育。突出“政治强、能带富、善治理”,明确“五个优先”(党员优先、致富带头人优先、退役军人优先、大学生优先、乡贤优先),通过“三荐三审”(个人自荐、党员群众推荐、组织推荐;镇街初审、区直联审、区领导终审),共储备村(社区)书记后备人选129名,平均年龄39.1岁,高中学历6人,大专学历5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64人。非书记后备“强互补”配备。按照“留任一批、选育一批、招引一批”的思路,坚持从基层实际出发、从长远发展出发、从岗位适应性出发,督促和指导镇村两级有针对性地联系、走访、回引一批在外求学、经商、务工的能人志士,通过“一对一”“面对面”走访谈话,考察了解后备人选思想动态、工作经历、日常表现等情况,着重选拔一批优秀人员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共储备非“两委”后备人员189名。
早培育,双管齐下淬炼“硬本领”。培训体系“立体化”构建。坚持“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融合,开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大讲堂”,邀请党校专家、优秀村(社区)书记授课,组织到先进村(社区)观摩“村企联建”“智慧农业”“联建共治”,推送微党课、技能视频60期,开展“田间课堂”“冬春训”等实操培训。举办村(社区)后备干部暨基层优秀党员示范培训班,后备干部232人参加培训。帮带机制“全周期”护航。探索“老带新”“3+1”帮带制度,以镇街领导班子成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社区)第一书记等群体为主体,加强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两委”后备力量的言传身教、交心谈心,通过“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加速后备力量成长。坚持“知事识人、以事察人”的理念,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力量参与到防汛救灾、小区治理、安全生产、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去,帮助其尽快熟悉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通过帮带,半年来,共有6名“两委”成长为书记、6名后备力量成长为“两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