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安则天下安。近年来,保靖县始终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实践、文明乡风建设等,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筑牢基层队伍“桥头堡”。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织密组织体系,提质3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抓强干部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冬春训”,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担当作为,2024年按照“尽锐出战”调整第一书记和队员116人,驻村干部中党员占61.2%,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29.6%,举办3次县级培训班,完成驻村干部和乡镇分管全员培训。建好后备干部“蓄水池”。为村(社区)“两委”换届打好提前量,在“选准”上下功夫,全覆盖对173个村(社区)进行分析研判,指导村(社区)摸排储备后备人选,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会议推荐、组织推荐的方式,重点从致富带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优质人群”选拔政治过硬、群众基础好、潜力大的后备力量。当前,全县173个行政村确定后备力量384人,平均年龄36.9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4.8%。壮大乡土人才“智囊团”。深挖乡土人才资源优势,推进“五进四回”富民兴村行动,出台《保靖县支持返乡创业十五条政策措施》,统筹110万元乡村全面振兴创新创业人才支持项目,回引151名城市人才返乡创业。围绕特色产业开展“田间课堂”培育“土专家”4000人次,培养农民大学生345人,培育认定乡村工匠、电商人才、非遗传承人等高素质农民1255名。柔性引进专家人才29名,实现建立示范基地3个、柑橘“增糖降酸”科技成果转化基地4000亩。
发挥主体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三长制”解民忧。推深做实片组邻“三长制”,充分发挥邻长上传下达、反映诉求、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畅通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2024年“三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11万余件,收集整理邻长服务群众的故事102期1224个,从“邻长”中优先发展党员82名,185名表现突出的“邻长”被推荐为村级后备人才,黄金村、和平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一核五共”强自治。用好用活、加快推广甘溪村以人的建设为核心,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一核五共”推动乡村振兴模式,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始终坚持民事民商、民事民议、民事民决,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甘溪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文明村等荣誉。“四源共治”化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创新“四源共治”模式,坚持从“源头”出发,聚焦“险源、诉源、警源、访源”精准发力,成立“1+1+1调解团”,即由法律顾问+专家团队+村调解员组成专业调解团队,建立矛盾纠纷“上报-研判-交办-调处-回访”全链条闭环受办机制,通过“调解+司法确认”“调解+人民调解”“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模式,做到矛盾不上交、争议不搁置、服务不缺位。
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把村规民约作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引领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国茶村制定“村规民约七字歌”,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村响广播、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开展专题宣讲宣传,让文明新风浸润民心。甘溪村制定村规民约“红蓝十条”,通过红榜表扬“先进”,蓝榜曝光“劣迹”,腿不便的村民贾祖祥坚持义务清扫道路近十年,被省文明办评为助人为乐类“湖南好人”。丰富文化供给。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用“村”字号品牌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广场舞队、山歌队等群众团体自发排练,热爱文艺的群众将苗歌、土家山歌、戏曲、民族舞等节目搬上了大舞台,通过兼具乡土气息与时代张力的“村厨”“村晚”“茶BA”,促进“村”字号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扮靓人居环境。积极开展以“小菜园”“小果园”“小禽园”“小花园”为主的“四小园”建设,推行“就地取材、农户自主建设、少投入多产出”的环境整治新路径,按照“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筹一点、能人帮一点、农户投一点”的“四个一点”乡村环境整治众筹机制,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截至2024年底,“四小园”建设完工111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