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三雁齐飞”为乡村插上振兴“翅膀”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3-14 17:02

江永县立足县域实际,以“头雁领航筑堡垒、归雁拓链强产业、雏雁续航增后劲”为实践路径,通过党建引擎强基、全链集群突破、梯队培育蓄能,构建起组织强、产业兴、人才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头雁领航筑堡垒,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棋”,通过“选、育、管、留”四大机制,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领头雁”队伍。一是严选“头雁”强队伍。始终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以“德”为首要原则,以“能”为核心要求,打破地域、行业壁垒,从返乡青年、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47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选拔14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村支书作为村集体经济负责人领办合作社或企业,引领带动群众创业增收,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二是精育“头雁”提本领。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有计划地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异地“取经”,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工作,赴友邻乡镇学习成功经验。先后在湖南省湘潭市、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两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业务培训班,着力提升村干部履职服务能力,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三是激励“头雁”增动能。围绕评优评先、薪酬激励、政策关怀建立系统化“头雁”激励机制,先后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核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8人,6名村(社区)“两委”成员考录为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36名村支书获县级以上表彰,28人被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并通过完善养老、医疗等保障措施,让“头雁”干事有劲头、退后有靠头。

归雁拓链强产业,激活强村富民“动力源”。针对农村人才“引不回、留不住、用不好”等难点,通过政策扶持、乡情感召、产业吸引,让乡土人才变“流”为“留”,延伸产业链条,激活乡村经济。一是引雁归巢,激活产业新引擎。梳理致富能人台账,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人才引流”座谈,吸引30余家乡贤企业“归巢归乡”,培育蔬益园、广发农业等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打造30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和16个千亩香柚产业园,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基地23个,年出口蔬菜突破13亿元。二是强链延链,打造特色产业圈。以“一镇一品”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40余名返乡乡贤在果蔬种植、兰花种植、药材种植、肉鸽养殖等领域“百花齐放”。如桃川镇邑口村在归乡党员带动下,探索种植脆蜜金桔500余亩,实现增收2000余万元;城下村多名返乡能人在家门口创办27家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乳鸽1000余万羽,成功吸纳400余名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三是助力振兴,绘就文旅新图景。以“人才聚力”破解文旅产业发展瓶颈,依托瑶寨文化资源,吸引乡贤归乡打造集“党员教育、研学写生、电商培育、特产展销、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勾蓝丹青写生研学基地落户兰溪瑶族乡勾蓝瑶4A级景区,并与西安美术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联合打造7个乡村美术馆,丰富文旅内涵,年均承接各类培训、研学、拓展教育20余期6000余人;乡村两级通过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

雏雁续航增后劲,厚植永续发展“生力军”。紧扣“产业需求侧”与“人才供给侧”这一关键,在“引才、育才、用才”上发力,真正实现“雏雁振翅蓄势能,乡村振兴后劲足”。一是因凤筑巢,注入新力量。建立在外人才联络群和“人才库”,县财政每年设立600万元专项基金,对返乡青年创业给予最高30万元贴息贷款,‌吸引34名青年回乡创业。在“雏雁”中储备乡村治理人才,310名青年人才选为村级后备干部,平均年龄3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5%,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二是提能强质,淬炼生力军。依托“乡镇党校”“乡村学堂”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青年人才基层治理与产业运营能力。挑选优秀村级后备干部选任为“三长”(片长、组长、邻长),引导参与村级工作事务,帮助其迅速成长。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学校共建共育,累计培训青年技术骨干530人。‌三是动态赋能,搭建大舞台。组织对青年人才“精准画像”,建立“青年人才台账”,打造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青春雁阵”。实行“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将村级后备干部纳入差异化管理,2024年择优选拔28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建立“双向流动”通道,选派46名县直单位青年技术骨干到村担任产业指导员,同步选拔12名优秀“田秀才”到农业企业挂职锻炼,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后备人才“蓄水池”常活常新。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