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冈市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坚持以机制创新破题、以闭环管理增效、以多元共治聚力。豆腐、米花产业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蚕桑基地、铜鹅养殖等产业链“串珠成链”,实现了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的深刻转型,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高位推动,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近年来,召开专题调度会议8次,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34名市团领导分片包联18个乡镇(街道),并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和领导班子考核“硬指标”,搭建起“市级统筹、镇村联动、专班督导”的三级责任体系。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工程,通过政策赋能成功争取中央及省级扶持资金650万元,全年累计投入扶持资金4130万元,形成“四级联动”资金保障体系。其中,光伏产业获专项扶持2760万元,渔业发展注入资金200余万元,铜鹅养殖、温氏养鸡、油桐种植、蚕桑等特色农业板块获400万元支持,并投入120万元用于培育稠树塘镇法新村等6个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资金拨付率达100%,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精准施策,打造闭环管理新范式。从年初动员部署到年底成效验收,武冈市以“全周期管理”确保工作推进环环相扣。对2023年186个项目开展“回头看”,补齐短板23项,指导299个村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实现村村有规划。近年来,开展蚕桑种养、铜鹅养殖等专项培训10批次,覆盖基层干部、产业带头人1000余人次,组织50名干部赴5个蚕桑基地现场观摩,推广“小蚕共育+深加工”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运营能力,开阔产业发展思路。组建3个核查组,对2019年以来103个扶持项目开展穿透式检查,整改问题47个,向市纪委移交“三资”管理问题线索19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2024年83个中央、省级扶持项目共增收276.55万元,同比增长48.6%;全市村级债务共化解3000万元,化解率达26%,资金使用效率与项目收益实现“双提升”。
坚持多元共治,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以“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群众参与”为路径,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行“支部领办+企业带动”模式,新增光伏发电、蚕桑种养、铜鹅养殖等特色产业村18个,豆制品、油料、米花等特色产品加工村3个。稠树塘镇龙田村党支部领办豆腐加工厂,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迎春亭街道地母庵村米花制作、黄沙冲村红薯粉加工等“网红产业”,开业首日订单额超7万元。全市蚕桑产业链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共流转“沉睡或低效”土地2000余亩,年产茧量100余吨,年产值达600万元,带动近2000户农户参与受益,实现“闲置土地变桑园、传统农户变技工”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