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方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平台搭建为载体,以环境优化为保障,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广开渠道聚才,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一是政策引领,构建引才“新机制”。成立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23个县直行业主管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出台《中方县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中方县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中方县产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和配套制度文件,明确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具体措施。科学统筹50个编制建立“人才编制池”,实行专项管理,周转使用。二是活动搭台,拓宽引才“新路径”。以“智汇潇湘”招才引才高校行活动为主线,创新实施“十百千”英才计划。截至目前,共开展6次人才引进行动,引进人才78人。联合人社部门的“春风行动”,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共249场,提供32825个岗位,现场达成求职意向2920人,为产业经济发展储备了一批实用型人才。三是能人回引,激发引才“新动能”。持续开展“引凤还巢”能人回引行动,聘请中方籍华为董事会成员、公共事务部副总裁、企业沟通部总裁彭博担任县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依托深圳市湖南中方商会,成立中方县青年人才深圳驿站。截至目前,共回引836名在外优秀农村创业带头人、退役军人、大学生、专技人才等返乡创业就业。
精准施策育才,构建人才培养“全链条”
一是搭建平台,打造育才“孵化器”。加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度,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0个、市级创新创业平台18个。全面深化“地校企”三方合作,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产学研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功申报中国农业大学在湖南首批科技小院落户桐木镇大松坡村,目前全县共获批设立2个科技小院。二是开展实践,铺就育才“成长路”。持续开展“智汇潇湘·鸿雁之约”活动,吸引170名高校学子来县开展暑期实习实践,让学子们在实践中了解中方、增长才干。积极做好省市人才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全县共有3人获“湖湘青年英才”称号、2人获“五溪青年人才”称号。三是“分层分类”,构建育才“新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订单式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各类培训班159期,培训6188人次,培育“田秀才”“土专家”109名,其中3人获市级“田秀才”“土专家”称号。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县共有6人通过省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认定。积极开展“乡村工匠”培训认定工作,全县共有326人参与培训考核,取得湖南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书。
优化服务留才,营造人才发展“好生态”
一是建章立制,筑牢留才“保障网”。持续推进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出台《引进人才配偶随迁安置暂行办法》《引进人才子女入学就读实施办法》等人才服务措施,带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才结对子交朋友,及时妥善解决人才实际困难。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让人才在中方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发展顺心。二是“亲情联络”,架起留才“连心桥”。绘制“中方人才地图”,建立中方县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对682名在外人才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定期举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中方籍湘商座谈会,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聘用10名各行业知名人士、先进代表为中方县“招商大使”,鼓励企业以商引商、以商兴商。通过亲情联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优化环境”,营造留才“好生态”。推行“企业家绿卡”制度,县委、县政府为17名企业家颁发“绿卡”,有效提升了企业家的荣誉感获得感。培树了泸阳镇天麻种植大户董明、蒿吉坪瑶族乡吉都堂村党支部书记杨苇芬等一批优秀人才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强我县人才政策、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