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道县深入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抓牢抓实“选育管用”四个环节,聚焦“多渠道”广招严选、“帮带制”精准培育,注重在实战、实践、实训中发现和培养人才,按照“能进能出、严进宽出、动态调整”原则,持续加强村(社区)后备力量队伍建设。
多渠道选,建好后备力量“蓄水池”
由县委书记带头,其他联系乡镇(街道)的县级领导带队,深入联系乡镇(街道)所辖村(社区)开展摸排工作,通过“党员群众推荐、村级组织初审推荐”方式,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等群体中筛选后备力量初步人选573人。通过道州党建、道州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发布村级后备力量招募令,阅读量累计突破3万人次;同时,在道县2025年青年人才“三业齐兴”座谈会暨政策宣讲会上向有意向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积极推介后备干部的招募条件和发展潜力。截至目前,已收到报名申请517份,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59人,占比69.4%,35岁以下青年265人,占比51.3%,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道县2025年青年人才“三业齐兴”座谈会暨政策宣讲会
严要求审,把好后备人选“质量关”
始终将政治素质作为选拔村级后备力量的首要考量因素,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县纪委监委、公安、法院、检察院、信访、人民银行等13个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政治体检”,严防“带病后备”现象,确保村级后备力量“量足质优”。在联审过程中,坚持“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审查工作严谨细致、不留死角。同时,建立联审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将审查结果反馈给乡镇(街道)党(工)委,为后续考核工作提供依据。通过联审,共筛除不符合条件人员40名。
多元化育,提升干事创业“硬实力”
为帮助村级后备力量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以集中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等方式有效提升村级后备力量综合素质。将后备力量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依托县乡两级党校、陈树湘“绝对忠诚”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务知识、实用技能、产业发展等重点学习内容,每年组织1次全覆盖培训。安排村级后备力量到乡镇机关、先进村跟班学习,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建立“导师帮带”制度,组织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经验丰富的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导师”,“一对一”“多对一”与后备人选进行结对“传帮带”,引导后备力量在处理村级事务中快速成长。
梅花镇修义村通过“导师帮带”助力后备干部成长
建机制管,激发干事创业“动力源”
按照“村有档、镇立册、县建库”原则,建立村级后备力量档案,实现“一人一档”,通过“全程纪实、动态更新”方式实时记录培养成长情况。建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机制,乡镇联村领导定期同后备力量谈心谈话,掌握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同时对后备力量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群众认可度进行综合考察,对表现不佳、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出后备队伍,确保村级后备力量始终保持活力。建立班子空缺填补机制,对村“两委”班子情况定期摸排,发现空缺及时补齐,目前已有51名表现优秀、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通过补选进入村“两委”班子。
下一步,道县将紧盯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坚持“选育管用”一体推进,严把“选”的标准、注重“育”的实效、落实“管”的机制、强化“用”的力度,切实培育储备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优”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队伍,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