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半日劳作后,要到这里来歇歇腿。商议事情的、调解矛盾的,也到这里来。一桌两椅、几盏热茶,凝聚了村里的男女老少,说烦心事、谋发展事、办暖心事。”这是湘潭市雨湖区先锋街道中心村“红色茶馆”里的热闹景象。
为延伸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触角,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先锋街道中心村聚焦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资源约束突出、文明转型困难等问题,以“喝茶议事”为载体,搭建“红色茶馆”议事微阵地,创新构建“组织引领、村民参与、多方联动”的治理模式,持续擦亮“全国文明村”品牌,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红色茶馆
以茶筑基,治理解纷“零距离”
中心村身处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性强,管理压力大。为破解治理难题,村“两委”积极挖掘村前屋后闲置场地,开辟集议事解纷、民情收集、政策宣讲于一体的“邻里议事间”。得知这个消息,老党员刘美玲主动找到村支书李清华,提议腾出家中一楼供村里建设“红色茶馆”。
自茶馆挂牌后,中心村立足“红色茶馆”前沿阵地,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组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老模范”五老调解队,创新“事在茶中解、情在茶中结”一杯茶调解法,用“土办法”讲清“大道理”,实现“小事不出茶馆”。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件,调解成功率100%。依托“红色茶馆”常态化组织开展屋场会、民情恳谈会,在和村民一来一回“聊家常”式的交流中,变“大包大揽”为“双向奔赴”,收集“金点子”建议70余条。针对菜地脏乱问题,采纳实施菜地管理制度,党员带头认领“责任田”,组织群众志愿者到菜地报到,共同建设“一园一基地”花园式景观菜地60余亩。
中心村菜地景观
以茶促富,联动拓宽“发展路”
“村里闲置多年的厂房是不是可以租给有需要的公司,增加村集体收入,这样大家才能富起来。”在“红色茶馆”召开的一次党小组议事会中,一位党员提出这样的建议。村干部杨波当场算了一笔账,一处700余平方米的闲置厂房,租赁盘活后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还省下了维护费用。村民感慨道:“茶馆里你一言我一语,把死棋走活了!”
中心村村域面积仅1.5平方公里,农舍与周边小区交错,资源约束多,农产品种植规模小,产业培育困难。为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村“两委”以茶为媒,精准摸排村域闲置资产,通过“村集体牵线+市场化运作”模式激活“沉睡资源”。去年9月份,经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最终将闲置多年的门面整体租赁给专业物业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8万元,带动周边1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实现资产增值与民生改善双赢。2024年中心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13万元,总收入突破50万元。
在红色茶馆开展警民联调
以茶铸魂,文明新风“润民心”
“原来办一场丧事各家相互攀比,面子撑的累,腰包也掏空了。现在红白理事会一招呼,省心又省钱!”红白理事会成员刘雪枚说,这是中心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为破除陈规陋习,中心村将“红白喜事简又俭”纳入村规民约,由红白理事会提供红白事具体操办等普惠服务。通过在茶馆宣讲“省三账”,推动红白事简办率100%,节约村民开支近5万元。
中心村常住人口平均年龄近50岁,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旧俗惯性顽固,文明转型难。红色茶馆启动以来,中心村不断强化“红色茶馆”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激发村民自治热情。组织村民商议形成“一约四会”,开设以志愿服务积分制为核心的“爱心银行”,鼓励村民在倡导文明新风中“唱主角”。同时,利用“红色茶馆”阵地深入挖掘村民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设立“三好”榜样栏(好媳妇、好邻里、好夫妻),推动好家风“润物细无声”,引领村民学有榜样、行有方向。
和美乡村墙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