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省委组织部“田间课堂”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通过“理论授课+现场示范+交流互动”方式,为该县85名苗绣产业带头人、绣娘等提供苗绣技艺培训,助推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
课堂授艺解“针”章
本次培训邀请湖南十八洞苗绣文化公司负责人陈国桃、湘西巧手翠翠贸易公司负责人麻志银两位苗绣专家,分别就苗绣文化和技术开展教学。文化教学侧重于苗绣理论、历史演进,技术教学侧重于苗绣设计、技术指导。
专题讲座上,麻志银老师围绕苗绣文化内涵、技艺提升、产品设计及市场推广等详细讲解。“苗绣有哪些技法,怎么运用好?”补抽乡合兴村新起点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理事长麻妹英兴致勃勃地问。麻志银耐心解释道:“主要分为平绣、锁绣、打籽绣、锁边绣......”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笔记本记录得密密麻麻。
现场演示“绣”技艺
理论授课结束后,学员们来到十八洞片区苗绣研学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一幅幅精美的苗绣跃然眼前,蝴蝶、花草、鸟兽等栩栩如生。
“老师,请问这个图案需要采用什么针法,看起来有点复杂?”“苗绣用的丝线有什么特别?和普通绣线区别在哪里?”“我想把苗绣用到现代服饰上,但直接复制老纹样总觉得突兀,该怎么创新......”
针对学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陈国桃一一详细解答。为了让学员们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苗绣针法,陈国桃现场“绣”艺,娴熟的手法生动诠释了“用针当笔、用线为墨”的苗绣特点。
交流互动“苗”未来
“听了两个老师的授课和现场观摩,心情非常激动,今后还要带领大家把我们十八洞村的苗绣发展得更好。”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表示,自己从事苗绣许多年了,一直停留在传统观念,没有创新。今天通过学习,对苗绣的传承发展有了新思路,要积极开阔眼界,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苗绣产业繁荣发展。“以前只会埋头绣花,现在明白了市场需求更重要。”参训学员杨巧珍在交流时感慨。
此次“田间课堂”让学员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苗绣的文化之根、记忆之美、创意之乐,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发展苗绣产业的信心决心,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凝聚了更深的共识。
近年来,花垣县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成功打造了“花垣绣娘”特色劳务品牌。目前,苗绣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门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