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与“服务触角”,其能力与活力对社会治理效能有着直接影响。长沙市望城区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搭建“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队伍向“专业效能型”加速转变。
严选入口,打造基层治理“人才磁场”。《管理办法》以“选好人”为起点,精准构建基层人才“蓄水池”。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科学核定,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在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聘上严格程序,明确“公开公平、凡进必考、竞争择优”原则,同时拓宽准入渠道,放宽年龄至35岁,鼓励就近就便、职住兼顾,积极吸纳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聘。通过“部门联审、实地考察、谈心谈话”等8个步骤全面考察拟聘用人员,近3年招录126名优秀人才扎根社区。目前,全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平均年龄34.6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7.3%,党员占比82.5%,六成以上获社工职业资格证,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初具雏形。
精育能力,锻造博专兼备“治理尖兵”。《管理办法》以“育好人”为核心,充分吸收近年来治理的有效经验,构建“三级赋能”体系,明确区委组织部和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区直单位、街道“三级”培训责任,并实施导师帮带机制,在2025年首期“头雁论坛”上,37名“师父”带“徒弟”,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围绕老旧小区管理、激活社区“造血”功能、带活“两委”队伍等方面抛出“金点子”、探出“新路子”。在减负赋能方面,望城区以“20+10”清单为引领,聚焦精简会议报表、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进一步明晰基层权责清单,让基层干部有更多干事创业空间和动力,通过连续3年开展“头雁领航”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新进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赋能培训班,常态化开展观摩拉练活动,选派社区党组织书记赴成都、厦门等先进地区蹲点学习,开发“全科社工”课程体系,邀请专家授课,涵盖群众工作方法、活动组织策划、公文写作、演讲技巧等技能模块,推动社区工作者从“单一专才”向“全能尖兵”跃升。望城区以基层党建“书记工程”为抓手,提升知事识人的精准度,推动党组织书记及社区工作者紧紧围绕小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攻坚,在为民办实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严管厚爱,激活队伍内生“动力引擎”。《管理办法》以“管好人”为支点,全面强化工作约束,明确列举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或确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有犯罪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等9类辞退情形,树立能进能出、优进绌退的鲜明导向。在日常管理上,由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社区工作者日常管理和数据统计,动态掌握社区工作者队伍情况。街道负责建立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上门走访、结对帮扶、代办服务、首问负责等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日常考勤、请销假、请示报告制度。开发长沙市望城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平台,建立动态化电子档案库,实现“一人一档”精准管理。强化考核运用,以综合能力和实绩为重点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等次为优秀的,岗位等级晋级时间相应缩减4个月,绩效奖金按考核等次为合格的同类人员的120%标准发放,基本合格的,绩效奖金按考核等次为合格的同类人员的60%标准发放,不合格者直接取消绩效,倒逼责任落实。
正向激励,搭建职业发展“成长云梯”。《管理办法》以“用好人”为目标,打通职业发展“全链条”。设立“三岗十六级”薪酬体系,学历、职称津贴叠加,“五险一金”足额保障,薪酬兜底解除后顾之忧。依规实行借调管理和交流调配,确保人员合理流动和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法定福利,落实调休补休、节日慰问、困难帮扶,挖掘“最美社会工作者”典型,让奉献者有尊严、有盼头、有归属。近年来,望城区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表彰先进的力度,38名社区干部当选为“两代表一委员”。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渠道,5名社区干部公开比选为社区书记,2名社区干部考录到公务员队伍,有效打通职业发展“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