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积极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在强基固本、强村富民、人才赋能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精细的“绣花功”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强基固本“出硬招”,打造坚强战斗堡垒。规范党建流程。围绕发展党员、组织生活等制度要求,邀请区内外行家里手,组织各村社党务工作者开展专题培训,明确工作流程中的各个关键节点,提高支部工作质量。印发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任务清单,每月下发《重点工作提示》,推送“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学习资料包,督促基层党支部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培育“头雁”队伍。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择优选拔33名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能人”补充进“两委”班子,选出了唐盼、潘峰、侯文文等一批“85后”优秀村书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村“两委”成员年龄、学历结构较换届前均有较大改善,实现了“一降一升”。激发先锋活力。严格落实党员发展制度,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近三年新发展党员500余人,储备入党积极分子200余人,为党员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定期举办“业务训练营”“党性修养提升班”等培训活动,每年开展党员冬春训全覆盖轮训7000余名党员,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为党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党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村富民“亮新招”,描绘乡村振兴蓝图。推动产业集聚,实现升级跨越。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按照“以线穿点,以点带区,辐射全域”的模式,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心谋划8条农文旅产业廊带建设,朱亭鲜果小镇获评“3A”级旅游景区。王十万黄辣椒、南洲忆山塘鱼、红美人柑橘、豪亿生猪、临海西蓝花等本土特色产业品牌百花齐放,首次被授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称号。依托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成功创建全省首个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示范镇,邹学校院士创新团队赋能“王十万黄辣椒”产业发展,斩获第24届中部农博会金奖,产业持续集聚壮大。全区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三年翻番。厚植乡风文明,凝聚精神力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全覆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杨得志故居获评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朱亭传说等5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持续在乡村开展党的二十大宣传教育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选树活动,扎实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等乡村文明行动。开展聚众打牌专项整治行动,关停带彩打牌经营场所1000余家,有力扭转了棋牌盛行、不思发展的不良风气。提升生态品质,扮靓乡村颜值。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抓手,以“五千工程”为总览,成功认定省级和美乡村2个,省市区三级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创新探索以“五化”协同为抓手的人居环境整治新举措,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场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人才赋能“施妙招”,锻造乡村振兴铁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紧盯退役军人、在外务工人员、致富能手、优秀党员、高校毕业生“五类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方式,广泛宣传发动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重点选拔思想觉悟高、群众认可度高、致富带头能力强的人员作为村级后备力量。现累计储备后备干部900余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50%以上。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区领导带队多次前往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种养殖技术,拓宽基层干部视野。持续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补齐村社干部能力短板,“全覆盖”开展每月一培训,组织148名干部赴浙江学习“千万工程”,基层干部素质、能力不断提升。搭建人才实践平台。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点对点指导,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深入开展党建联建共同体,组织36名区领导、102个企事业单位、105名驻村队员全面下沉村(社区),为集体经济发展添翼赋能。与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同盟,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和科技保障。选派160余名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和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