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县积极探索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有效途径,以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为切入点,从抓源头固根本、强素质优路径、严管理激活力三方面持续用力,锻造一支“善谋事、能扛事、干成事”的乡村振兴先锋队,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抓源头固根本
抓好递进式培养。建立“本土能人—后备力量—党员骨干”递进培养链。重点摸清本乡本土致富能手、退役军人、流动党员、片组邻“三长”等8类人员信息,建立人才信息库,累计入库管理各类人才3026名。及时将有素质、有干劲、有意愿的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多渠道汇聚“好苗子”,共储备村级后备力量658人。实施“红色育苗”计划,立足换届需要,优先将371名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非党员后备力量发展为党员骨干。创新全过程纪实。推行后备力量“一人一档”纪实培养,健全“村级评价—乡镇培养人评价—乡镇党委综合评价”三级评价纪实体系,每季度对后备力量联系培养情况进行1次分析研判,每年开展1次综合评价,动态掌握后备力量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表现等方面情况。同时,及时将奖惩情况、参加各类培训等情况纳入纪实档案管理,确保后备力量从选拔到任用“全过程”纪实。实现梯次化配备。坚持优秀的优先、能干的能上,对于村级后备力量表现突出的,及时调整进入村级班子,对履职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及时调整出后备力量队伍。坚持村干部任职年龄不搞“一刀切”,定期分析研判村级班子结构,对结构失衡、人员出现缺额的及时预警,实现村级班子年龄以36周岁至50周岁为主体的“老中青”梯次配备结构体系。目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其他“两委”成员平均年龄较届前分别下降4.9岁、4岁。
强素质优路径
多维度赋能。每年对村(社区)“两委”班子轮训一遍,2024年以来,累计轮训村(社区)干部2000多人次。推行“导师帮带制”,全覆盖开展乡镇班子成员、老支书、老党员与新任村(社区)干部结对帮带,由县级领导结对联系优秀“90后”村党组织书记,帮助其快速适应“战场”。鼓励村(社区)干部和村级后备力量,通过“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近年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由298人上升至349人。多举措练兵。引导村(社区)干部在基层治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中积极担当作为,先后涌现片组邻“三长制”双轨积分、“三码齐驱”、村(居)民代表常态化服务关爱“一老一小”等典型做法。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揭榜竞优”活动,中鱼口镇15个村(社区)结合实际主动认领了32个项目,主动破题,谋划发展思路,进一步为全镇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多平台交流。2024年,结合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赴3个先进乡镇进行现场教学。结合农业农村工作现场会等,组织200余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5个乡镇开展现场观摩学习。创新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稻虾共富工程片区协作,发挥“村村联建”作用,组织8个共建村“两委”班子在建强班子、产业培训、乡村治理、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开展互学互鉴、共治共享。
严管理激活力
抓好履职评估。结合村级班子中期评估,聚焦班子结构、能力素质、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廉洁自律、群众反映等方面情况,对村级班子成员履职情况进行逐一分析研判。2024年以来,对42名工作状态不优、履职成效不好的村(社区)干部进行调整。保障待遇报酬。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补贴政策,提高村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保障标准,为在职村(社区)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消除后顾之忧。2023年以来,连续追加村级运转经费830万元,专项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报酬。拓宽晋升渠道。通过从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定期开展“五方面人员”比选工作,不断拓宽村(社区)干部晋升渠道。2023年以来,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7名,事业编制人员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