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四个坚持 激发人才工作“新动能”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4-15 17:23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组织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高位推动、靶向发力、自主培养、精细服务,进一步健全人才体系,落实人才政策,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坚持高位推动,精耕党管人才“责任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不断探索人才改革方向,找准工作创新点。强化顶层设计。将人才工作重大问题纳入县委常委会研究范畴、人才工作纳入全县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年度综合考评范围,让人才工作从“软指标”变成“硬任务”,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和工作例会等,及时了解掌握人才工作动态,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难点问题,更好发挥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作用。构建一体格局。加快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教育、卫健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县域人才工作“一体化”格局。

坚持靶向发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是壮大人才队伍、改善人才结构的重要途径。要坚持需求导向,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精准有效的措施引才聚才。对接需求靶向引才。紧扣县域发展需要,广泛征集全县各企事业单位用才需求,进一步完善紧缺人才目录,通过人才招聘、统一招考、校园招聘、专项引进等方式,为企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等对口安排引才,扎实推进人才“归雁计划”,探索建立专业对口、距离对等、职级对连的“三个对等”人才引进机制,广开门路吸引汉寿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创业。统筹建立“人才编制池”,实行单列管理,周转使用,切实解决后顾之忧。拓宽视野柔性引才。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积极对接汉寿籍院士、在外高端人才反哺家乡。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百禄桥枳壳、陈皮产学研基地,助力发展乡镇中药材产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担任汉寿县甲鱼产业发展首席专家,大力发展汉寿县龟鳖特色产业。

坚持自主培养,激活干事创业“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要根据县域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依托院校培养。出台《关于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实施意见》,促成县域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院校达成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意向,输送大学生到企业实训。立足实践培育。整合全县培训资源,组织开展“乡村人才振兴”培训行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乡村领雁创业培训、建设工匠培训;组织县科技专家“组团式”到各乡镇开展点对点现场技术指导。促进合理流动。开展人才信息大调查,分门别类建立专业人才信息库,促进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确保了人才专业优势最大限度发挥。

坚持精细服务,涵养近悦远来“好生态”。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从服务入手,全面强化服务保障,打造舒适的“软环境”、优质的“新生态”,让人才引进后安身、安心、安业。健全政策体系。落实《汉寿县关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实施意见》和配套出台9个实施细则,形成覆盖人才培育、引进、管理、激励的全链条“1+9”人才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发展“撑腰鼓劲”。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基层减负措施,解决人才兼职多、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等问题,针对教育类、卫生类急需紧缺人才,减少参加非学术性、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和不必要的评审活动,清除“繁文缛节”对人才的干扰,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提升服务质效。深入推进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优化升级“智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和人才,落实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服务,不断提高人才服务精度、温度和速度。

(作者:汉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周平)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