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坚持把农村党员冬春训作为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扣农村党员实际需求,以“培训内容特色化、培训方式立体化、培训成果实效化”为突破点,创新构建“三化”培训体系,推动党员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9000名农村党员在学用结合中强本领、显担当。
培训内容特色化,紧扣需求靶向发力,打造“接地气”课程体系。立足农村党员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打破“一锅煮”模式,构建“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的特色课程矩阵。党性教育凸显“红色基因”。依托“十八岿烈士墓”“贝溪起义旧址”等本地红色革命遗址,开发具有临武特色的红色教育课程,让党员们在“家门口”接受红色洗礼,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将其融入培训内容。汾市镇安排红色文化曲艺节目《绣红旗》,把红色文化和艺术表演巧妙融合;西瑶乡将特色非遗长鼓舞表演融入培训内容。纪律教育强化“规矩意识”。各乡镇组织委员开展《中国共产党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办法》专题辅导,强化纪律意识。参训党员、村干部现场签订拒绝“黄赌毒”、杜绝酒驾醉驾承诺书5000余份。舜峰镇播放党员先锋模范纪录片《薪火永熠》;万水乡、楚江镇党员自编自演拒绝酒驾醉驾的小品、三句半;水东镇、花塘乡组织党员集中观看酒驾警示片《飞车惊魂》。技能培训紧扣“产业图谱”。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设推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急避险培训等课程。花塘乡党委书记以“农村党员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为题上专题党课,号召党员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武水镇党委书记围绕产业发展主题,解读政策和实际案例,带领党员学习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经验。
培训方式立体化,线上线下多维联动,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创新“线上+线下”“课堂+田间”“讲授+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破解传统培训形式单一、覆盖面窄的难题。“云端课堂”有广度。借助线上线下视频连线、录播制作视频学习资源等手段开展培训。乡镇集训主会场进行线上直播,各村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培训分会场,实现线上连线参训。通过发送视频直播链接邀请党员群众观看,通过视频连线和直播方式参与的党员群众5万人次。对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党员,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让老弱党员在家也能聆听党的声音,确保培训全覆盖。“田间课堂”有温度。组织农技专家、致富能手深入香芋种植基地、养殖合作社开展“实操教学”,现场解答技术难题。舜峰镇贝溪村组织党员在农耕间隙开展“田埂微党课”,党员带头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推动“贝溪香芋”品牌溢价提升40%,带动户均增收2万元。“互动课堂”有深度。开设“支书讲堂”,邀请支部书记、“党员创业先锋”上台讲课,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难、农产品销售堵点、乡村治理难等问题,组织“案例剖析+对策研讨”,推动培训内容与实际问题深度对接。南强镇两广村党支部书记欧爱国上台分享担任支书40年工作经验,传授把“乱村变成好村”“把穷村变成富村”的治理之道。
培训成果实效化,学用贯通闭环管理,激活“先锋力”转化引擎。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建立“学、践、评”闭环链条,推动培训成果落地生根。实践平台强带动。设立“党员示范田”“技术推广岗”,开展“一党员一项目”行动,比如,舜峰镇贝溪村党员带头试种高产香芋品种,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组织党员深入开展森林防火、矛盾纠纷化解、危房排查、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跟踪问效促长效。建立“培训档案+回访台账”,乡镇党委每季度跟踪党员技术应用、项目进展,协调解决资金、销售等问题。推行“积分制考核”,将参训表现、实践成效纳入党员评优评先。典型引领树标杆。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打造“党员创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党员创业增收。比如,汾市镇成立“汾市闹子”直播带货平台,带动全镇土特产、蔬菜、水果年产值突破1.2亿元。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新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9个,2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