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斜照湘鄂边界,临湘市羊楼司镇中洲社区文化广场上人声鼎沸。红布戏台两侧歪歪扭扭的“湘鄂一家亲”毛笔字透着乡土气息,千余名群众摇着蒲扇、挤在竹椅条凳上,看湖北赵李桥镇的腰鼓队把《洪湖水》敲得火热,湖南中洲社区的花鼓戏班子踩着竹板跃上台。七旬老汉的二胡声与孩童的竹蜻蜓嗡鸣交织,省际边界线在掌声与笑声中悄然消融。
湖南羊楼司镇、湖北赵李桥镇居民合奏《古镇新歌》
一台“农家戏”:文化交融酿治理新篇
这场“土味”十足的“村晚”,折射着湘鄂边界治理创新的深层实践。台上,湖北大娘的绸子舞与湖南小伙的街舞碰撞出“插花地”般的混搭风情;台下,身着“湘鄂边界好邻居”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汗渍在后背勾勒出两省交界的轮廓。“早年办活动得跨省盖章,如今联合党支部一招呼,锣鼓家什自然凑堆!”台下嗑瓜子的老乡嘬着牙花笑道。戏台后的“群英断是非工作室”里,一壶沤了几年的老茶,早已将两省人心泡成一家。
一群“和事佬”:“夜话”焐热边界心
快板《山路弯弯变通途》一响,台下笑浪差点掀了棚——演的就是三港村周家拆房让路的真事儿。“当时那屋卡在路口,活像鱼刺鲠喉咙!”中洲社区支书杨林比划着。
这座横亘湘鄂交界的祖屋,既是湖南中洲社区进镇咽喉,也是湖北羊楼司村入湘门户。房主守着父辈留下的宅基,补偿款和故土情拧成了心结。两省21名老党员、乡邻长辈组成调解队,三十多场“夜话”里掰着指头算长远:“路宽两米,每车竹料多装三成”“征拆补偿两地同价,新屋地基就划在老宅旁”。如今三条柏油路穿林而过,老屋原址上炊烟再起,山里的楠竹顺着大路直往外蹿。
羊楼司镇推行的“边界群英断是非”工作法,以“每周三巡、每月三会、每季三评”机制,将98%的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调解室内,青花茶盘上浸润的湘鄂地图纹路愈发清晰,“喝着同一壶茶,哪有解不开的疙瘩?”杨林轻拭茶具说道。
一张“平安网”:联防联控护竹海
晚会大屏切换至巡林实况:湘鄂混编巡逻队手持终端扫描楠竹“电子身份证”,身后联建垃圾站的分类标识用双省方言标注。“过去垃圾堆在界碑旁扯皮,如今合建站点比自家灶台还亮堂!”湖北赵李桥镇环保专干张小芬的话引得全场掌声雷动。依托“智慧边界”平台,这支1516人的队伍半年处置23起隐患,23万亩共管竹海连续三年盗伐“零发生”,电子围栏与人工巡护筑起“立体防线”。
一条“连心路”:过界不过心的新活法
夕阳西沉,戏台边的油锅飘出糖油粑粑的焦香。大屏滚动着民生数据:98.6%的群众认可跨省办事“最多跑一次”,200余名“邻长”成为政策“传声筒”。湖北羊楼司村村民周传兵翻着补贴登记册:“在湖南买的旋耕机,回湖北老家申领补贴,仅7个工作日钱就到了‘一卡通’,省了往年半个月奔波!”
“当文化交融激活治理协同,地理边界就成了发展沃土。”羊楼司镇党委书记李志华掸落裤脚的竹屑,“两省党组织将继续手拉手抓党建、肩并肩筑平安、心贴心惠民生,让省际线结出共治硕果!”
戏台上,《浏阳河》与《洪湖水》的旋律交织攀升;台下,两省乡亲的掌声如春雷滚动。暮色中,界碑上“湘鄂”二字鎏金生辉——这场“村晚”虽落幕,湘鄂边界的连心大戏,正迈向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