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号召下,株洲市渌口区龙船镇积极探索王十万黄辣椒产业发展路径,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带动村民就业,走出黄辣椒的“红火”致富路。
从“夹青泥”到“黄辣椒”,品牌突围下的“蜕变之路”。龙船镇地处渌口区西南湘江之滨,长年受到江水冲击,回水湾河口泥沙淤积形成了特殊的沙质土壤——夹青泥,加上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株洲王十万黄辣椒”独特的品质。近年来,渌口区委、区政府以黄辣椒全产业链为轴心,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王十万黄辣椒从“土特产”向“金字招牌”跃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夯实黄辣椒产业根基;技术培训转型,变露天种植为覆膜、棚式保护栽培;招商推广促使种植基地迅猛增长;种子优选,培育出整齐抗性强的优质品种;冷藏保鲜设施解决黄辣椒运输保鲜难题。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高铁站广告投放、厨王争霸赛造势,湘江的滋养加上政策的护航,株洲王十万黄辣椒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强。
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王十万黄辣椒喜迎丰收—文禹摄
从“王十万”到“过亿村”,党建引领串起“辣椒+”生态。农技专家与党员示范户“捆绑攻坚”,党员示范田里试种高辣度品种;“云端带货区”中支部领航,村书记变身“辣椒界”带货达人;党建专班跑出“椒急速度”,深加工车间飘出“椒香四溢”。从种植基地到黄辣椒加工厂,从农家乐“全椒宴”到工业旅游观光带,“红纽带”串起种植端、加工链、文旅圈,让“小特产”爆发“链式反应”,“辣椒+”的生态圈越画越大。龙船镇先后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和市级特色蔬菜产业重点镇,王十万黄辣椒,4年内产值跃升至亿元产业链规模,曾经的贫困村蝶变为“三产融合”示范村,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农民得实惠”的蜕变。
帮助群众收辣椒
从“家里闲”到“厂里忙”,“奶奶天团”里的共富密码。通过分类设岗、灵活用工等方式,李庆兰工厂和株洲利人健等公司精准对接农村老龄化与剩余劳动力现状,创新“柔性用工”模式,激发“家门口就业”的乘数效应。“银发族”成为工厂里的“生力军”,按量计酬、农忙可休、带孙上岗,让老人“接送完孙子就能上班”。“适老化车间”开发出分拣、贴标等12道“低强度高精度”工序,让老人们“干得了、干得好、干得欢”。“银发生产力”的觉醒,不仅让空心村重现炊烟,更让传统手艺与现代产业碰撞火花,“闲不住”变成“闲不起”,“养老难”化作“养老乐”。“奶奶车间”的流水线上,72岁的李菊香手指翻飞,给辣椒酱瓶贴标的速度不输年轻人;龙船镇河包村的剁辣椒非遗工坊,正将老人腌制的“老味道”通过电商直播卖向全国。
金椒映江,红火燎原。乡土资源与科技赋能的碰撞,银发智慧与创新模式的交融,当小辣椒串起大产业,当“党建红”点燃“产业红”,乡村振兴的故事在湘江两岸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