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培养村级后备力量

文章来源: 红星云  时间: 2025-04-30 09:27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难点在队伍。如何破解村干部队伍断层、能力不足的困境?醴陵市、道县等地以“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破题——从拓宽人才源头“储苗子”,到靶向培育“铺路子”,再到动态考评“搭台子”,通过“三荐三审”严把入口关、“导师帮带”提升硬实力、“能进能出”激发新活力,系统性建强村级后备力量。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乡村储备了一支带富能力强、群众认可高的“生力军”,更以人才动能激活了产业升级、治理优化的“源头活水”。

醴陵市:全链条发力建好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

今年以来,醴陵市聚焦破解村干部队伍结构不优、梯队断层等难题,创新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通过“拓宽源头”筛选、“靶向施策”培育、“动态考评”管理,建好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拓宽源头“储好苗子”。市委书记带动24名县处级领导以包联乡镇形式,逐村研判、覆盖座谈、会议分析,全面盘点村干部结构、找准短板弱项,指导镇村针对性做好村级后备力量储备。成立专项工作组,由镇街班子成员带队,对全市271个村(社区)全面摸排评估,通过“三荐三审”(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村级初审、镇级联审、市级备案)机制,从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过筛子”。明确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和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双好双强”标准,建立负面清单,由“两委”干部动态摸排本土人才,分片掌握实际情况,建好“能人榜”和村级后备力量库,切实把好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入口关”。

靶向施策“铺好路子”。针对工作经验不足或部分领域能力欠缺的村干部,由镇(街道)党(工)委安排班子成员“一对一”结对帮扶,以6个月为一个帮带周期,依托同走访农户、同处理矛盾、同推进项目的“三同工作法”,每周复盘、每月总结、每季度评估,建立帮带成长档案,系统提升村干部基层治理能力。每季度确定1-2名优秀后备力量到村部,安排后备力量有针对性地协助处理村级事务,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市级层面举办后备力量培训示范班,镇(街道)党(工)委兜底培训,重点讲授政策理论、基层治理、法律法规、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鼓励并支持后备力量进行学历提升,39名后备力量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总人数达599人。

动态考评“搭好台子”。结合日常工作表现及工作成效,采取“村级考核、乡镇研判”办法,对后备力量进行动态分析,对不胜任的26名后备力量及时调整,把新发现的73名优秀人员力量按程序补充入库。实行后备力量补位计划,村“两委”班子成员出现空缺时,按程序及时把表现优秀、群众公认、人岗相适、培养成熟的村级后备力量充实到班子中,2024年动态补选村书记14人、其他村干部28人,切实调动了后备力量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性。对政治过硬、实绩突出、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村级后备力量,择优发展为共产党员、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择优组织参加培训,促进村干部队伍素质更好、结构更优。


道县:多措并举锻造村级后备力量“生力军”

近年来,道县深入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抓牢抓实“选育管用”四个环节,聚焦“多渠道”广招严选、“帮带制”精准培育,注重在实战、实践、实训中发现和培养人才,按照“能进能出、严进宽出、动态调整”原则,持续加强村(社区)后备力量队伍建设。

多渠道选,建好后备力量“蓄水池”。由县委书记带头,其他联系乡镇(街道)的县级领导带队,深入联系乡镇(街道)所辖村(社区)开展摸排工作,通过“党员群众推荐、村级组织初审推荐”方式,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等群体中筛选后备力量初步人选573人。通过道州党建、道州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发布村级后备力量招募令;同时,在道县2025年青年人才“三业齐兴”座谈会暨政策宣讲会上向有意向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积极推介后备干部的招募条件和发展潜力。

图片

道县2025年青年人才“三业齐兴”座谈会暨政策宣讲会。

严要求审,把好后备人选“质量关”。始终将政治素质作为选拔村级后备力量的首要考量因素,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县纪委监委、公安、法院、检察院、信访、人民银行等13个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政治体检”。在联审过程中,坚持“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审查工作严谨细致、不留死角。同时,建立联审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将审查结果反馈给乡镇(街道)党(工)委,为后续考核工作提供依据。

多元化育,提升干事创业“硬实力”。为帮助村级后备力量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以集中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等方式有效提升村级后备力量综合素质。依托县乡两级党校、陈树湘“绝对忠诚”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务知识、实用技能、产业发展等重点学习内容,每年组织1次全覆盖培训。安排村级后备力量到乡镇机关、先进村跟班学习,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建立“导师帮带”制度,组织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经验丰富的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导师”,“一对一”“多对一”与后备人选进行结对“传帮带”,引导后备力量在处理村级事务中快速成长。

建机制管,激发干事创业“动力源”。按照“村有档、镇立册、县建库”原则,建立村级后备力量档案,实现“一人一档”,通过“全程纪实、动态更新”方式实时记录培养成长情况。建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机制,乡镇联村领导定期同后备力量谈心谈话,掌握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同时对后备力量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群众认可度进行综合考察,对表现不佳、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出后备队伍,确保村级后备力量始终保持活力。建立班子空缺填补机制,对村“两委”班子情况定期摸排,发现空缺及时补齐,目前已有51名表现优秀、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通过补选进入村“两委”班子。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