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宁远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着眼新兴产业建设,以产才融合为抓手,强力推动形成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一体”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为建设永州南部经济发展轴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大后劲和智力支撑。
以产聚才,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人才是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围绕产业链建强人才链,切实将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引聚一批产业高端人才。紧扣以新能源、新材料(锂电)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编制“引才地图”,实施“靶向”引才。充分利用重点项目对人才的吸纳、引进作用,自觉把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结合起来,健全落实人才和项目对接体系。巩固“县内县外双循环”人才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引才机制,引进更多急需紧缺高层次尖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实用技术人才。持续做好基层人才定向培养,加大“土秀才”“泥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集中打造一批名优校长、名优教师、名优医生、名优导游和名优企业家。鼓励企业建设研究中心、技术中心,提升现有创新资源吸纳能力,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助力产业人才数字转型,让“技工”变“技师”、“工匠”变“智匠”。造就一批新兴创新人才。实施人才素质提升行动,选派产业人才到京津冀、粤港澳等先进地区的重点企业开展“沉浸式”培训,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积极嫁接优质人才科技资源,衔接新技术和新理念,支持各层次、各领域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来宁创新创业。探索联系制度,为青年人才联系创新创业导师结对定向培养,切实帮助青年人才排忧解难。
产才共融,让“科创巨浪”解锁“发展密码”
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并非易事,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同步发力。借智领军人才推动技术攻关,建立“一主一特”产业技术攻关需求目录,运用市场化方式开展专项研究,全面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全链条“保姆式”服务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平台“增效扩容”,形成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支撑、市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体系。产学研用和产业升级同步突破。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借脑借智”,联姻“名校名院名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优势,探索将学校建在企业中,将专业建在生产链上的产学研用融合模式,培养一批技术型、实用型产业人才。同时,切实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领域创业人才、腾笼换鸟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和资助额度,助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平台共享和成果转化同步结合。制定出台科技成果在宁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以产业园区为主平台,推进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授权发明专利、新品种、新技术持续增长,形成一批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加快在宁远转化落地。
以才兴产,让“洪荒之力”激活“澎湃动能”
人才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要素。聚焦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屏障,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打造“产才融合”领航区。强化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共建,发挥“乡土学院”示范效应,巩固中国农大稻烟科技小院平台“智力支撑”,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五方协同新模式、“四零”服务新体系。与华南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促使校地、校企合作“立体”交融,形成基于产业技能人才引育的“雁阵布局”。创造“才尽其用”强磁场。整合省“三区”人才,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充实科技专家服务团力量,建立完善的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赋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党支部的先锋带头作用,与科工人才服务小分队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在惠企政策、项目申报、产线优化等开展“一对一”服务,为企业持续提供项目申报指导、技术指导等服务。营造“拴心留才”好生态。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智慧宁远”“九嶷先锋”等人才网络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政策暖心服务。破除“唯帽子”问题,健全以创新、质量、实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拴心和留人“合拍共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崇尚知识、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宁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