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纱,轻轻笼着黑禾田村的轮廓,鸡鸣犬吠声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唤醒了沉睡的村庄。这座藏在地图褶皱里的小村落,曾几何时,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青壮年远赴他乡,留下守望的土地与老人。化肥农药的侵蚀,让耕地疲惫不堪,土壤铬元素超标,板结现象严重。“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观念如同藤蔓,缠绕着乡村发展的脚步。
2023年5月,中共怀化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怀化市信访局、雪天盐业公司大湘西分公司联合派出工作队员到中方县黑禾田村开展驻村帮扶。驻村期间,工作队与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着力在强化基层治理、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黑禾田村容村貌得以彻底转变,村“两委”班子更加团结,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先后获评省市两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黑禾田村俯瞰图
党建引领,织就生态振兴“红网格”
工作队进驻后,与村“两委”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强大动力。工作队带领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以及乡贤组成环保监督队,科学划分责任片区,确保对污染源的常态化、精细化巡查,及时发现并快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张覆盖全村的“红网格”悄然铺开,他们分片包干,成为绿水青山的忠诚卫士。
主题党日活动不再局限于会议室,而是搬到了田间地头、河道两旁。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创新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党员们挥汗如雨,清理河道垃圾,疏通水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两年间,累计开展义务劳动47次,疏通水渠1500余米,清理河道垃圾9次,整治卫生死角76次,植树造林3次,种下百余棵新绿,也种下了生态文明的理念。
为了破解资金难题,工作队主动对接、积极协调市县两级农业、水利等部门,为村里争取到各类专项资金50余万元。利用资金在村里修建水渠11条,极大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受益农田面积达470余亩,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同时,投入15万元用于生态修复,共清理河道山塘淤泥4000余立方米,让河道山塘重现清澈,为村庄环境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系统治理,绘就乡村宜居“新画卷”
面对生活垃圾这一“顽疾”,工作队推出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100余个干湿两用垃圾桶走进每家每户,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同时,村“两委”从脱贫户、监测户中选聘了3名专职保洁员,划分路段和片区,定期对村庄进行清扫。他们如同乡村的“美容师”,用双手扮靓着家园。
土壤是农民的命根子。工作队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到村指导果树病虫害、蔬菜根肿病和土壤板结的防治工作,为土壤“把脉开方”,将土壤改造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结合,让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0%,有效缓解了土壤铬元素超标和土壤板结问题,切实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养殖业带来的污染也曾是黑禾田的一大难题。工作队引导养殖户建设三级沉淀池,将养殖粪污进行发酵处理后还田,形成了种养循环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还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让乡村环境更加宜居。
增绿行动让黑禾田村披上了绿装。道路两旁、闲置空地、村民庭院,处处可见新绿。500余棵树苗挺立风中,绿化覆盖率从50%提升至55%。同时,工作队还鼓励村民参与庭院绿化,通过宣传引导和技术支持,已有超过80%的村民对自家庭院进行了绿化改造,黑禾田村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创新驱动,奏响产业融合“富民歌”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工作队深挖黑禾田的资源禀赋,决定利用荒山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学习,他们选择了艾叶种植作为突破口。与20余户农户签署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80亩,让荒山变废为宝。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性收入将新增6-7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小红军”研学基地是黑禾田村的“金字招牌”。工作队积极帮助其申领研学牌照,持续在宣传发动、资源对接、品牌推广上下功夫,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讲好“小红军”故事,做好“小红军”文创产品。如今,“小红军”研学基地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成为乡村农旅的新地标。
黑禾田村“小红军”研学基地
蓝莓基地和手掰橙园是黑禾田的“绿色银行”。工作队持续做好基地管护工作,稳定挂果与优质高产让基地成为吸引人流的“磁石”。乡村农旅品牌的打造,让黑禾田村的名气越来越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如今的黑禾田村,青山含笑,绿水长流,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工作队和村干部群众的汗水与智慧,已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着这片土地,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的黑禾田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生态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