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将深化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作为推进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培优课程内容、育好讲师队伍、创新授课方式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党课开讲啦”活动走深走实。
聚焦“讲什么”,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宝库。课件雕琢出“新韵”。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员教育的首课、主课和必修课,将政治性贯穿党课教育全过程,确保“党课开讲啦”不走形、不串味。深入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案例,精心制作《做一粒好种子》等11堂生动形象的课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党员们易于理解和接受,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本土融合见“真章”。将本地红色资源融入党课内容,注重提炼红色故事的当代意义。整合杨得志故居革命教育基地、红色伏波庙、南洲红色美丽村庄、朱亭鲜果小镇等实训基地资源,精心串联打造3条精品研学线路,进一步织密党员教育阵地网络。在课程设置上,将课堂讲授、集中研讨与案例精析、模拟现场、亲身体验深度融合,综合运用讲授式、体验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新推出学习示范基地“一看一讲一示范”观摩培训课程,推动党员教育深度下沉,切实提升党员综合能力。红色淬炼有“硬功”。以红色景点串联打造“红色走廊”,引导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结合“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等,以党性教育、学习培训、专题讲座、主题微党课等形式接受“红色洗礼”。每年定期组织党员沿着“红色走廊”开展系列活动,举办主题微党课比赛,党员们以生动的语言讲述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使命感。
聚焦“谁来讲”,锻造“专兼互补”的师资方阵。讲师遴选显“精严”。采取“选聘+邀请”的方式建立“讲师人才库”,深入农村、城市、机关、国企、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系统化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创新理论集中宣讲。目前,“讲师人才库”已吸纳成员120余人,其中党校教师20余人、理论骨干100余人,累计组织开展集中宣讲23场次,培训党员干部3300人次。榜样宣讲呈“亮色”。结合“学习身边榜样”活动,邀请柳祥国、邹寿生等“两优一先”代表、“抗美援朝”老战士、劳动模范以及其他先进人物组成“榜样宣讲团”,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经历,深入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讲党课,他们用亲身经历传递精神力量、打动人心,激发党员的奋斗热情。广泛发动结“硕果”。广泛动员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通过文稿征集和党课主讲竞赛活动等不同方式,挖掘和培育一批能讲党课、善讲党课的优秀专兼职党课主讲人,不断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累计征集到优秀党课文稿30余篇,举办党课主讲竞赛活动10余场,发掘培养优秀主讲人20余名。
聚焦“如何讲”,探索“灵活生动”的教法路径。平台矩阵绽“亮点”。充分发挥党建融媒体平台矩阵作用,在线上开辟“党课开讲啦”专栏,定期展播精品党课、党员教育专题片等内容,让党员们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学习。授课机制求“革新”。建立讲师“菜单式”授课、党员“点餐式”学习、课件“回应式”党课教育机制,针对不同领域党员群体特点,设置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多种类型党课,建立讲课、听课、反馈教学闭环,推出党员想听爱听的好党课。在农村地区,根据党员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安排相关专家讲授乡村振兴专题党课,并及时收集党员们的反馈意见,对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进行优化,使党课更贴合党员实际需求。突破传统付“行动”。打破“台上讲、台下听”传统教学模式,将党课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打造“田间课堂”。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群众能理解的理论,进一步满足党员差异化、多样化需求,让“党课开讲啦”活动更接地气。在田间地头,农业专家结合低镉水稻、黄辣椒、西兰花等农作物种植实际,为农民党员讲解农业新技术和国家农业政策,深受党员们欢迎,切实增强了党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