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聚焦“选育管用”四个环节 精准储备村级后备力量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5-12 17:33

近年来,湘阴县坚持把村级后备力量选育管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基层发展和村“两委”换届需要,突出“选、育、管、用”四个关键环节,着力培育“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在选人上突出“准”。拓宽来源渠道。注重后备力量来源多样化,以不断优化村级班子结构为出发点,以高中及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人群为主体,建立优秀党员、外出务工能人、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大户、返乡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乡村振兴人才库,从中择优选拔有知识文化、有群众基础、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才作为村级后备力量。注重按需储备。压紧压实乡镇(街道)党委的主体责任,综合分析村级队伍现状,逐村确定培养计划。用好村级班子中期评估结果,精准分析村级后备力量需求,对评估为“差”的19个村和摸排的409个问题实行挂销号管理。联点县级领导深入乡镇调研指导,围绕人选数量、年龄、学历、性别、来源和能力素质等6个关键指标,精准“把脉开方”,逐村明确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后备人选梯次结构的排序名单,确保精准配备、安稳过渡。严格程序标准。采取个人申请、群众和支部推荐、党委考察的方式,确保个人意向、群众意愿和组织意图“三统一”。同时,坚持“凡进必审”,参照村(居)“两委”换届标准对村级后备力量人选进行联审,坚决把有“硬伤”的人员挡在门外,确保吸收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目前,全县共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819人,其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522人,平均年龄36.7岁,35周岁以下占比65.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3.2%。

在培育上突出“精”。采取定期培训、定人帮带、定岗锻炼、定酬激励的方式进行精细化跟踪培养,有效提高后备力量履职能力、缩短“成长周期”。县乡培训“定期”。将后备力量培训纳入全县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县乡两级联动,开展多元型、差异化、订单式培训。明确县级层面每年集中培训1次以上,时间不少于3天;乡镇(街道)每年培训不少于2次,时间不少于1天。近两年,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外出观摩等形式,组织村级后备力量集中学习20余场次。导师帮带“定人”。建立“3+1”导师帮带机制,明确1名乡镇班子成员、1名包村干部、1名“老资历”村干部共同结对帮带1名后备力量,通过“多对一”教方法、“手把手”解难题等措施,采取定期交流、双向测评等方式,把帮带现场设在产业现场和群众家里,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到矛盾纠纷化解、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实践锻炼,确保到换届前成熟可用。实践锻炼“定岗”。统筹安排后备力量到乡镇(街道)部门站所有关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重点从事信访维稳、征地拆迁、农业水利、安全生产、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一线工作。设立一定数量的村干部助理、村务协管员等岗位,让后备力量提前融入农业、农村、农事,增强“实战”能力。要求实践锻炼每年不少于1个月。同时,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优先将村(社区)后备力量纳入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近两年,推动78名村级后备力量攻读大专及以上学历。待遇保障“定酬”。明确一定比例的财政保障职数,鼓励村级根据工作实际,经镇党委批准,聘用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后备力量到村工作,报酬待遇参照村“两委”成员标准执行。对在村(社区)跟班学习6个月及以上的,由县财政进行补助,给予相应待遇保障。

在管用上突出“严”。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一镇一库、一人一档”标准建立后备力量实绩档案,通过日常表现、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村级后备力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把脉会诊”,全程纪实,对工作实绩不突出,群众意见较大及有其它不良表现的,及时动态调整。每半年向县委报告一次后备力量队伍建设情况。定期分析研判。坚持调度、测评、考核相结合,乡镇党委采取“听、查、看、访、评”等方式,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从履职尽责、作用发挥、为民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意见建议作为后备力量年底“优进拙退”的重要依据。坚持择优使用。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推动等急难险阻任务中表现优秀、作用突出的,经培养考察,能够胜任工作的优秀村级后备力量,在村“两委”干部职位出现空缺时,依照有关程序及时选用。近两年来,先后有31名村级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探索打破村社限制,对优秀后备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筹安排、跨乡使用”。稳步提升村干部待遇保障,在去年20%的增长基础上,今年再上调4%,加大养老保险补贴力度,鼓励购买灵活就业,全面提升村干部岗位吸引力。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