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江华瑶山,处处洋溢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小圩壮族乡崇江村的千亩茶园,绿意盎然,驻村工作队正与茶农们携手优化采摘流程;界牌乡伍寨村的水轮泵维护如火如荼,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大圩镇长山村的田野上,蔬菜郁郁葱葱,一片丰收的景象……江华瑶族自治县以持续深化驻村帮扶为抓手,以产业赋能为重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全县粮食丰产丰收、农产品供应充足、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跑出了乡村振兴“江华速度”。
生机盎然的崇江村
点燃激励火花,燃起干事创业“新引擎”。着力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选派政治素质好、实干本领强、工作作风实的优秀干部、工作骨干扎根乡村振兴一线,131支工作队、371名党员干部对全县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四类”村实现全覆盖帮扶。切实关怀驻村干部,激发真驻实扶内驱动力。后盾单位分管领导每月至少到驻点村指导调研1次,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到驻点村指导调研1次,严格落实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要求,切实发挥后盾作用。乡镇安排专人负责驻村工作队管理,每个村明确1名乡镇班子成员联点指导、1名乡镇干部联村联络。通过多元化的奖励体系和荣誉评定,强化表彰激励,充分调动和激发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24年,76名驻村队员荣获“嘉奖”,7名队员被授予“三等功”,2名队员获评全县“乡村振兴模范个人”,15名工作队员获得全县单项表彰,4人获县级“两优一先”表彰,1人获市级“两优一先”表彰。全面落实经济保障,强化政治待遇,真正为驻村工作队解除后顾之忧,让驻村干部“沉得下、干得好、留得住”,形成“有为有位”的良性激励机制。
长山村蔬菜种植基地
筑牢产业根基,提升帮扶质效“硬支撑”。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各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帮助指导所驻村大力发展茶叶、烤烟、果蔬等优质特色农业产业。驻长山村工作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制定“山巅茶韵,山脚果蔬药香”的生态种植蓝图,通过引进投资、开展委托帮扶、实施直接投资等多元化手段,稳步推动产业蓬勃发展,构建了涵盖600亩有机茶园、400亩蔬菜基地、170亩吊瓜基地及长山青农副产品加工厂在内的四大可持续产业支柱。驻鹧鸪坝村工作队引领村民共筑高标准农田新貌,广植烤烟350亩、水稻750亩及瑶山雪梨560亩,着力壮大特色产业根基,引进台商盘活千亩茶叶基地,打造集茶叶生产、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茶旅融合发展模式。目前,江华瑶族自治县茶叶种植面积一路飙升至7.2万亩,产值超3.6亿元,“中国蜜香红茶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熠熠生辉。全县种植烤烟5.7万亩,成功跻身全国高端卷烟原料基地和全省三大核心主产区之列。播种蔬菜18.89万亩,培育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33个,被列入国家湘南“供粤港澳”蔬菜产业集群,产业振兴的步伐愈发坚定。
会合村沃柑喜获丰收
民生提质增福祉,擦亮和美乡村“底色板”。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抓手,全面强化稳岗就业,大力培育发展343家就业帮扶车间,成功吸纳1.3万余人实现就近就业。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优化就业帮扶车间及增加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等措施,全县5.52万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均已实现就业增收。驻天桥村工作队将稳固小微企业视为撬动村民就业增收的金钥匙,构建起由13家小微企业组成的不锈钢门窗制造产业链,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工资超3000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驻会合村工作队根据当地资源特色,科学规划出‘五大种植基地+光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蓝图,建成1300亩现代化柑橘产业园、600余亩雪梨产业园、800亩茶叶种植园、82亩食用菌基地、三座光伏发电站,村集体年收入达70万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抓实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沱涔大道、207 国道、349省道乡村振兴示范带。驻务江冲村工作队带领村民拆除旱厕83座、安装路灯110盏、新建停车坪2400平方米,投入11.2万元帮扶资金建造了13座高标准垃圾焚烧炉,并完成4.2公里村道公路扩宽和白改黑工程。2024年,江华瑶族自治县31个村完成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农村卫生户厕改造500户,拆除5.38万平方米的空心房并进行了土地平整,落实“庭院三包”农户达11.6万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以“江华速度”铺展开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