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溆浦县祖师殿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探索“党建+产业+就业”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生态增值的多元共赢,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固根基,示范带动聚合力
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与产业引领效能,镇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实施人才培育战略工程,构建“能人库”人才储备体系,同步推进“头雁培育”工程,通过组织村干部赴广西、长沙等先进地区开展实地考察与专题研学,深度汲取产业发展经验,成功培育出以罗汉果种植领域致富带头人罗治团、林地信托改革创新先锋舒志军为代表的20余名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形成示范引领效应。通过发挥致富带头人在产业振兴中的核心作用,以典型示范带动广大群众投身生产实践,切实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坚持把培育致富带头人作为产业振兴关键,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群众发展生产。鲁家溪村“板凳硬汉”胡玉山的奋斗事迹尤为突出。虽身有残疾,但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下,胡玉山成功筹集40余万元启动资金,创办“板凳硬汉”家具木器厂。该企业不仅为25名残疾人及脱贫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更实现员工人均月增收2500元的显著成效。凭借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突出贡献,胡玉山先后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最美扶贫人物”等多项省级荣誉称号,成为全镇产业振兴与励志奋斗的典范标杆。
改革赋能优机制,创新驱动增活力
为有效破解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林地细碎化、经营低效化等深层次矛盾,镇党委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开展制度创新实践,通过科学厘定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属边界,成功构建起具有示范价值的“三权分置”林地信托模式,通过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推动林权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充分激活了林地资源的资产属性与经济价值,探索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林地流转利益共享机制。以村集体为统筹协调主体,整合分散林地资源;引入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实施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引导农户以林地承包权入股等形式深度参与经营活动,通过收益分成、劳务用工等多元化途径,实现各方利益的有机联结与协同增长。赤溪村将该村3400余亩林地流转给绿叶生态农庄,每年给村民增加林地租金近20万元,人均近2000元;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长期用工22人、季节性用工2600余个,支付劳务工资87万元;每年该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万元。在赤溪村的带动下,全镇共流转林地7000余亩用于产业发展。该模式入选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并被国家林草局纳入林业改革典型案例。
多元增收惠民生,产城融合促共富
镇党委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全力构建“家门口经济圈”发展格局,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通过政策扶持与乡情感召,成功吸引众多能人志士返乡创业,众创饰品、雅玲饰品等十余家企业相继落地。与此同时,当地建成2个就业帮扶车间,业务涵盖发饰品生产加工、耳机组装、数据线制造等多元领域,为辖区居民提供了1100余个就近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在就业模式创新上,探索出“企业+车间+农户”的弹性就业机制。该模式打破传统就业时空限制,让工人既能居家完成生产订单,又可兼顾赡养老人与抚育子女,实现了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据统计,工人通过该模式月均增收1500-4500元,真正达成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的目标,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曾经,春节后年轻劳动力成群结队外出务工的场景,如今已被在家门口就业的画面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