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丈县坚持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作为优化政治生态、激发队伍活力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强化整改跟踪问效等举措,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牢选人用人“风向标”。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标尺,着力构建“三维一体”政治素质考察机制。强化政治忠诚考察。制定《领导干部政治表现负面清单》,围绕政治立场、政治担当、政治自律等5个维度设置30项具体指标,结合巡视巡察、专项督查等工作,对干部在乡村振兴、防汛救灾等重大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跟踪。深化政治能力研判。推行“一线蹲点考察法”,深入重点项目、信访维稳等现场开展嵌入式考察,重点识别干部在复杂局面中把握方向、防范风险的能力。创新政治监督手段。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联动机制,将审计范围从离任监督向任中监督延伸,实现财政、项目管理等关键领域重点监测。
以精准考核为导向,构建干部评价“立体镜”。针对传统考核“一刀切”“走过场”等问题,着力打造差异化、精准化考核体系。制定分类考核标准。按照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职能特点,制定不同考核标准,对经济发展部门侧重考核GDP增速、招商引资等指标,对民生部门重点考核群众满意度、实事工程完成率。建立多维评价机制。构建“上级点评+同级互评+下级测评+群众参评”的360度评价体系,将“两代表一委员”、企业代表、普通群众纳入评价主体,使干部画像更立体真实。强化结果刚性运用。制定《考核结果运用实施细则》,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职级调整、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对考核排名末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以动态调整为手段,畅通能上能下"双车道"。突破传统干部管理思维定式,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动态调整机制。拓宽“上”的渠道。实施年轻干部墩苗计划,打破论资排辈惯例,有计划地将一批有培养潜力、岗位经历单一的年轻干部交流到经济部门进行轮岗锻炼,一批专业素养高、懂经济金融的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平台公司、征地拆迁等关键领域跟岗锤炼,一批善用群众语言、敢做群众工作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磨炼。对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实行优先培养、优先使用、优先晋级。2024年选派9名年轻干部到关键吃劲岗位经受锤炼,提拔进一步使用年轻干部10人。明确“下”的标准。细化完善《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认定办法》,列出政治不过硬、履职不到位、作风不严实等7类21项具体情形,对庸懒散躺、推拖绕躲,关键时刻、重要关头不敢担当,对能力素质不适应、不胜任现职岗位以及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采取免职、降职、交流、改任等形式进行调整,切实以“能下”倒逼干部担当作为。2024年调整和免职3名不胜任岗位、工作状态不佳的干部,树立起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创新“转”的路径。建立"人岗相适度"评估模型,对专业不对口、性格不适岗的干部,通过跨部门交流、转任职级、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方式妥善安置。2024年,先后实现67名干部交流任职。
以标本兼治为目标,做好后续管理“大文章”。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构建干部管理全周期闭环。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对“下”的干部实行“一人一策”帮扶计划,联合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制定整改方案,明确6-12个月观察期,定期开展复检式考核,形成履职能力分析报告,作为“下后再上”分析研判的重要依据。2024年13名受处分期满、符合条件、群众认可的干部获得提拔和晋升职级。完善容错纠错体系。实施容错纠错与追责问责融合机制,对在探索性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干部,经调查认定可予以免责或减轻处理,切实解决好干部不敢为问题。强化正向激励机制。用好职务职级“双向通道”,全面推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政策落地落实。严格执行《古丈县县管职级公务员管理暂行办法》,对县管职级公务员与任职领导干部同要求、同管理、同考核,打破职级晋升“大锅饭”。2024年实现82名公务员职级晋升,84名事业单位人员晋升八级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