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醴陵市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坚持系统思维,以育强“主力军”夯实治理根基、筑牢“硬支撑”强化治理保障、办好“暖心事”厚植治理温度,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增效、民心凝聚,形成“强队伍—优载体—惠民生”的治理闭环,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育强“主力军”,锻造基层治理“硬核力量”。选优配强治理“先锋队”。从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干部1519人,积极推行“村干部导师帮带制”,由镇街领导干部点对点帮扶新任干部,提升队伍实战能力。按照“五优五选十不选”标准,注重在模范遵守法律法规的常住村(居)民中,推选办事公道、热心服务群众、身体状况能胜任的邻长19384人,全覆盖联系近20万农户。精准赋能治理“新技能”。聚焦基层干部“本领恐慌”,每年举办村(社区)书记培训班、优秀后备力量培训班等,邀请专家讲解矛盾调解、应急处突等实务技能。按照“乡镇兜底施训、村(社区)小微实训”原则,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党员冬春训等形式,推动“三长”培训全覆盖,每年至少接受1次学习培训。长效激发治理“新活力”。将群众满意度当作检验基层治理的重要标尺,坚持做到“倾听群众怎么说、详问群众怎么看、请教群众怎么干”,通过每年评选50名“治理先锋”,公开宣传事迹报道,有效增强基层干部获得感和荣誉感,对表现突出的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持续激发队伍活力。
筑牢“硬支撑”,构建智慧治理“数字底座”。智改硬件强根基。以小区“联建共治”为抓手,在骆家围片区、湘东医院片区投入资金超200万元,在老旧小区加装智能门禁、高空抛物监控、消防预警系统等设备,实现安全隐患自动识别、即时推送。如骆家围片区通过安装智能烟感系统提前预警火情,5分钟内完成应急响应,避免了重大损失。网聚民声提效能。建立“幸福株洲醴陵微信群”,邀请辖区群众入群,推动在职党员进格“亮旗”、执法力量入网“亮牌”,选树一批群众代表,积极整合线上诉求、事件派单、结果反馈等功能,建立“30分钟响应闭环”。2025年以来,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0余件,平均办结时长缩短至2天。联融资源破壁垒。以党建为引领,融合辖区物业、新兴领域、机关单位、商户主体等社会资源力量,定期召开协商会议,解决“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资源分散”等难题,推动基层治理共建共享。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惠民政策讲解、反诈禁毒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关心关爱帮扶等各类活动300余场。
办好“暖心事”,绘就民生幸福“温暖底色”。汇民意定清单。通过实地走访、屋场夜话、线上交流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民意,详细了解居民在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细致梳理和分析相关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为后续服务提供精准方向。如来龙门街道根据需求清单,整理并公示装修、家政、快递、外卖、餐饮等公共服务信息100余条,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惠老小办实事。聚焦“一老一小”群体的需求,不断整合辖区资源,切实解决群众身边问题,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幼有所育”。如市直相关单位联合推出中小学生假期托管服务班,每年超100名学生在托管班度过充实的假期生活。投资982万元建设桥西广场微公园、广电游园微公园、江源微公园、车顿桥微公园等4处微公园,为老年同志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优服务兜底线。以社区(小区)为基础,聚焦“惠民服务进社区”“代办服务进小区”“帮办服务进楼栋”等三项活动,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及时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务工、医疗保险、社会救助、证照办理等政务事项服务,先后组织开展扶弱帮困、爱心捐赠、心理慰藉、健康体检等活动,确保特殊群体有人管、有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