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位于浏阳河畔,晨雾未散时便能闻到粽叶清香。这个以粽子闻名全国的村庄,将传统手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这里,党建赋能推动粽子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林下经济创新模式破解原料瓶颈开辟增收新赛道,三产融合实现生态经济双赢,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粽香盈村,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3万元,带动全村半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道源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英国站在自动化生产车间前介绍。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道源湖村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体:3家现代化食品企业日产粽子20万只,260余户加工户组成生产矩阵,年产值稳居2亿元。端午佳节期间,全村粽子销量迎来黄金期,销量突破6000万只,销售额达2.1亿元。
创新驱动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密码。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启禄展示着新研发的12种风味粽子:“我们引进高温灭菌生产线,开发出低脂杂粮粽、鲜花冰粽等网红产品。”更令人瞩目的是文旅融合的突破——“粽享乐园”非遗研学基地开园预计吸引10万游客,将传统包粽技艺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经济。
林下掘金:立体种植开辟新赛道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粽子产业示范村,道源湖村年产粽子超2亿个,但长期以来依赖外购粽叶导致年成本高达3000万元。为破解这一瓶颈,道源湖村巧做“借绿生金”文章。在省林科院专家指导下,村集体与浏阳湖林场合作开发1100亩林下经济示范带,首创“上层育林+中层套种+林下养殖”的立体种植模式。
“看这粽叶,叶长35厘米、叶脉清晰的属A级品,专供日韩提取植物精油。”湖南湘情原农业公司负责人刘飞而捧着鲜叶算账:300亩示范基地今年产出15万斤鲜叶,待2万亩种植规划完成后,预计年增收4000万元,带动300余户林农年均增收2万元。
这套“生态+经济”双赢模式亮点纷呈:林下套种使土地利用率提升3倍,粽叶遮荫促进林木生长;分类采摘体系让每片叶子物尽其用,B级叶供应本地加工,A级叶出口增值5倍;冷链物流中心与电商基地的建设,更打通了“从枝头到舌尖”的24小时供应链。
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如今的道源湖村,已形成“粽叶种植—精深加工—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在农业监控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林间温湿度和粽叶生长数据;非遗工坊里,游客正跟着老师傅学习古法包粽;电商直播间内,主播热情推介着“林间鲜粽”礼盒。
“我们规划了‘摘叶观景—手工体验—粽宴品鉴’的农旅线路。”周英国描绘着蓝图,未来三年将打造万亩粽叶主题公园,配套建设植物精油提取车间和粽子文化博物馆。当传统产业插上科技与文旅的翅膀,道源湖村正书写着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从山林到餐桌,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产业园,道源湖村以党建引领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产业振兴的壮美画卷。这片飘着粽香的土地,正用“叶子经济”奏响共同富裕的田园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