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基础和重心。湘潭市岳塘区荷塘街道党工委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坚持项目化推进,内培外引促“共治”;坚持村民自治,多维联动促“融治”;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精准服务促“善治”。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项目化推进内培外引促“共治”
荷塘街道党工委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内培外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企业带动作用,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今年“五一”,滴水埠村精准引进湖南拢鑫科技有限公司,进驻“共富车间”。在“共富车间”租用2100余平方米车间,用于企业扩大生产。
2022年,滴水埠村合理整合村集体发展用地及土地资源,建设3000多平方米的“共富车间”,打造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引进相关企业进驻,通过租赁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滴水埠村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在全村挑选12户家中有重残、一户多残的脱贫残疾户进行就业帮扶,通过每个季度对“共富车间”进行一次大扫除,给每户发放1200元/年帮扶资金,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滴水埠村“共富车间”共引进2家企业入驻,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约45万元。通过坚持项目化推进,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内部潜力,引进外部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组织帮扶对象对“共富车间”进行大扫除
坚持村民自治化多维联动促“融治”
小区内路面干净整洁,标志标线清晰,车辆停放有序。便民水龙头、便民磨刀石、便民晾衣架、便民卫生工具等设施的设置,方便了居民生活,也成为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荷塘街道滴水埠村在板竹安置区探索小区村民自治管理,在党员的模范带领下,发挥片组邻“三长”作用,走出了一条群众满意的小区治理之路。
板竹安置区位于湘潭市岳塘区沁园路以南,板竹路以东,与芙蓉大道相邻,2011年6月交付使用。小区占地7200平方米,共有5栋10个单元,安置了144户430余名因项目建设征拆的村民,是典型的无物业管理小区。
在板竹安置区的治理中,村民自治发挥了关键作用。小区探索“党建引领 + 志愿服务 + 居民自治” 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由小区内几位退休党员组织召开屋场会,广泛听取小区住户对小区治理的建议,并成立了该村第1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小区内卫生清理、修剪树枝等志愿活动。党员带头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村民的责任意识与担当,形成了 “共建、共治、共享” 的良好氛围。同时,小区内公共区域的使用规划,都是村民们共同商议决定,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的主体地位。环境卫生是小区治理的重要环节,小区内建立了常态化的卫生管理机制,每周五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为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志愿者们还通过宣传引导,让村民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
深化小区治理,村委会还定期对小区环境进行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确保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持续有效推进。反哺物业强保障,针对小区无物业费收入导致的小区管理经费紧张的问题,村委会创新性地将小区的2处闲置的物管用房出租,每年获得2.5万元租金收入用于小区日常管理开支,并定期公布账目,接受村民监督。这一举措既解决了经费难题,又强化了小区的兜底服务能力。
召开屋场会,共商治理事宜
坚持需求导向化精准服务促“善治”
“三听三问”是基层治理中收集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推动重大政策落地见效、重点工作攻坚突破、重要项目高效实施的主要任务和走访经营主体、基层群众、干部职工过程中重点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荷塘街道深入开展走找想促“三听三问”活动,解决问题汇聚民心。
在走访基层群众过程中,重点发现和解决基层群众关注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安全等方面问题,切实把惠民政策和民生实事落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如收集并解决了乡村道路口及拐弯处视线盲区存在安全隐患、电化新村小区无快递柜居民生活不方便、村民土地矛盾纠纷、行动不便老人进行社保认证等问题。
荷塘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导向,建立多元沟通渠道,优化治理服务体系,精准服务促进基层“善治”。今年4月以来,街道深入开展走找想促“三听三问”活动,共收集意见建议32条,街道本级办理解决16条,向区委社会工作部提交办理12条。街道将持续深入开展走找想促“三听三问”活动,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动员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沉到一线、贴近群众,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同时进一步完善“调研-反馈-整改-评估”闭环机制,争取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