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汛为令 逆水抢时 果断转移
守护龙山重灾区兴隆街道群众生命安全
6月18日8时以来,龙山县普降大暴雨。18日17时至19日5时兴隆街道降雨量达283.9毫米,加上上游山洪暴涨,至19日9时贯穿兴隆街道的果利河水位涨幅达9.57米,远超历史洪水水位。面对县城几十年罕见洪灾,兴隆街道以汛为令,突出生命至上,争分夺秒果断转移群众772户2716人,实现“零伤亡”。
以汛为令,工作安排部署早
反应迅速。根据气象预警,联点县级领导迅速行动,于6月18日15时下到乡镇街道,指导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健全指挥体系,实现工作安排早、预案启动早。
精准研判。6月18日18时,县指挥部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随后,联点县级领导会同街道班子成员,对辖区沿河低洼带、重点淹没区、地灾隐患点等进行“拉网式”排查,研判确定油菜坪社区、望城社区印刷厂小区等6个重要风险隐患点,确定18个在册地灾隐患点、297户切坡建房户、33处斜坡单元建房户、19个沿河村寨为其他安全隐患点,提前制定群众转移预案。
跟进有力。兴隆街道联点单位县委组织部落实“汛情吹哨、干部报到”机制,建立组工干部一线作战工作机制,常委部长驻点指挥,每日安排1名副部长带队,组织3个工作组深入街道一线,分片深入6个重要风险隐患点和其他风险点,通过“一线参战+调度统筹+督导指导”的方式,全面参与防汛救灾工作。
逆水抢时,干部力量下沉深
街道党委抓总调度。成立街道防汛抢险救灾指挥部,由党工委书记担任总指挥,下设综合调度、抢险救援、物资保障、后勤服务等7个专项组。实行防洪救灾24小时应急值守调度机制,构建“主要领导‘双带班’、班子成员轮流值班、其他干部三班轮岗”的运行模式,严格履行交接班制度,确保衔接有序、响应及时、处置高效。
班子成员包联蹲点。针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点,建立班子成员联点包联制度,落实1名班子成员带2名街道干部24小时蹲点值守要求,实时监控现场动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村社力量联户包人。村(社区)“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队员坚持全员在岗在位,积极组织社区网格员、“片组邻”三长、党员群众志愿者等各支力量,建立“‘两委’成员和驻村干部包组(包小区)、网格员和‘片组邻’三长包户(包网格)、志愿者机动补充”的包保责任制,真正将责任压实到最小单元,确保隐患点户户、人人无遗漏。
守护生命,群众转移决策快
守牢底线。坚持“生命第一、其他放后”的防汛理念,强化“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洪抢险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制定“三个必转”刚性要求,即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低洼易涝区、危旧房屋、临河临崖等高风险区居民必须应转尽转;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患病人员等特殊群体必须落实“一对一”帮扶转移;对夜间强降雨时段必须提前组织转移,坚决杜绝因视线不清、交通受阻、指挥不力导致的次生灾害。
果断决策。自接到极端天气预警伊始,街道提前分片区设置23个受灾群众应急安置点。注重发挥“指挥部”临机决断、高效指挥的关键作用,坚决做到“应转必转、应转早转、应转尽转、适时扩面”,全力筑牢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全县Ⅳ级应急响应启动后,街道指挥部按照“对接信息-排查上报-分析研判-决策处置”的全流程闭环决策指挥模式,处置预警信息48条,发布紧急转移指令10条,有效保障群众转移安置的时效性。
快速转移。在大灾面前,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人民战争”的法宝作用,组织各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驻村工作队共670余人,组成“应急抢险救援战斗队”,划分责任片区开展24小时巡查值守,对地质灾害点、低洼地带等重点区域实施动态监测。6月19日凌晨4时许,油菜坪社区支部书记钟振在夜巡中发现果利河水位急剧上涨,第一时间把信息上报街道指挥部,通过分析研判,街道指挥部果断决定提前转移。4时30分,社区通过“大喇叭”、电话通知、入户敲门等方式,及时传递转移信息。5时30分,在街道、社区和工作队干部的协作下,临河危险区域的40户212人(社区共有377户1602人)被成功转移,其中15名中考生全部提前送考,并临机作出其他学生停课、高处居民停止出行的决定。仅在转移后的一个半小时左右,沿河40栋民房被淹,进出社区的两条通道全被淹没,交通中断形成“孤岛”,但无人员伤亡,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