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近年来,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创新构建“党建统领、多元协同、精准服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破解开放式无物业小区管理难题、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探索经验做法,先后打造金科园社区、桔园社区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点位,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感“双提升”。
织密组织网络,构建上下贯通的“红色体系”
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治理的“主心骨”。街道党工委以“组织全覆盖、服务无盲区”为目标,构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单元”五级组织体系,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建强“红色队伍”。按照“就近就熟、全面覆盖”原则,推选片长49名、组长148名、邻长1754名,联系服务居民25000余户,实现“户户有人联、情况全摸清”。党员干部带头下沉网格,累计走访群众3万余人次,收集诉求500余条,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高效联动格局。夯实“红色阵地”。推进“党建+物业”融合,建立46个小区党支部,实现组织全覆盖,2个小区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新成立业委会党员占比超50%,让党组织嵌入小区治理核心环节。打造“一社区一品牌”,金科园社区以“完整社区”建设入选全国十大案例,桔园社区“党建引领开放式物业小区全域治理”模式在全区推广,成为基层治理标杆。三是优化“红色赋能”。清理规范标识牌80余块,压缩台账报表30%以上,制定“两张清单”为社区松绑,推动治理重心回归服务群众,让社区干部有更多精力解民忧、办实事。
创新治理机制,激活精细治理的“神经末梢”
针对老旧小区管理缺失、矛盾纠纷多发等痛点,街道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精准发现、多元协商、快速处置”的治理闭环。网格治理“精准滴灌”。将全街划分为56个基础网格,建立“周培训、月调度、季考核”机制,开展网格业务培训,提升网格员实战能力。推行“网格问需”工作法,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动态收集群众诉求。如砂子塘社区网格员联动多部门打通消防通道“微循环”,成为“问题发现一线、解决一线”的典型范例。多元协同“共治共享”。建立“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机制,指导8个小区成立业委会,野坡社区新建业委会党员占比60%,解决停车位不足、飞线充电等问题20余件;桔园社区拆除违建2000余平方米,规划停车位300余个,实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格”。依托“和”声议事厅、“红色梨园”党员之家等阵地,开展“平安夜话”“党员领岗”活动,累计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形成党群共商共治格局。问题导向“靶向发力”。针对开放式小区消防隐患、危房整治等难题,启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召开协商会20余次,联合住建、消防等部门拆除危房3处,新增充电桩12处,安装智能消防预警系统500余套;成立法律服务团,开展“平安夜话”“党员领岗”等活动,构建党群共商共治格局。
聚焦民生需求,绘就幸福共享的“治理答卷”
街道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理全过程,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用“微实事”撬动“大幸福”。改善人居环境惠民生。推进变压器厂拆迁地块整合开发及5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电动车集中充电桩12处,规范停车位300余个,解决了茶园坡社区油烟扰民等65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居民生活更有品质。完善服务体系暖民心。打造省级示范性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金科园社区建成全省首家康养体养中心,砂子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床位22个,构建“15分钟生活圈”,实现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触手可及。针对特殊群体,组建邻里互助“帮帮团”,如梨子山社区居民代表及时救助昏迷老人,用“敲门行动”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凝聚治理合力促共享。发动常住党员、居民代表化身“民情观察员”“矛盾调解员”,累计提供服务80余次,收集社情民意30余件,推动金地社区树木修剪、野坡社区车位新增等民生实事落地,形成“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的自治新风尚。
从“组织覆盖”到“服务升级”,党建引领是砂子塘街道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下一步,街道将持续以“红色引擎”驱动治理创新,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让治理成效成为群众最直观的“幸福清单”,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砂子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