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朝龙村党支部锚定“党建强基、产业筑基、民生固基、治理夯基”发展思路,坚持以“红色动能”激活发展引擎,以“实干笔触”绘就振兴画卷,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2021年至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4.9万元跃升至107.8万元,先后获评“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朝龙振兴之路。
固本强基筑堡垒,党建引领凝共识
朝龙村党支部始终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以党建引领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制度固本强根基。始终把支部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制度,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为载体,切实增强支部班子成员政治意识和综合素质,一年来,开展集中理论学习13次,主题党日活动12次。品牌创建强阵地。创新推动“韶灌润朝龙 碧水印红心”党建品牌创建,将理论政策与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农耕实践,常态化、多样化开展集党员教育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各类主题党日活动;头雁领航强队伍。突出驻村书记“领学、带学、促学”的头雁效应,形成“书记领学、支委讲学、党员践学”三级联学机制,聚焦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开展专题宣讲活动4场,覆盖党员群众300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基层群众心田。
民生为本强基础,擦亮乡村幸福底色
朝龙村党支部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村容村貌实现“三个转变”。从“出行难”到“路路通”。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按照“主干提标、支线提质”的思路,对村民通行量大的5条村组道路进行硬化,并累计安装太阳能路灯172盏,交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用水困”到“活水来”。全力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累计修缮水塘13口,田塘清淤1000余吨,针对均塘组、垅家组等村民长期饮水难题,多方筹措资金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预计铺设供水管网9.2公里,年内将实现全村自来水全覆盖;从“脏乱差”到“洁净美”。聚焦生态宜居,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屋场3处,采取“集中处理+分散治理”模式,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4处,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推动全村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实现了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转变跃升。
硬化后的产业路
产业赋能拓新路,激活强村富民引擎
朝龙村党支部坚持“盘活资源、链式发展”思路,紧扣“一村一品”,带动产业升级,村集体经济持续攀升。盘活资源兴产业。科学谋划引入朝龙肉食经营有限公司,投资1080万元,将闲置养猪场改造为面积超5800平方米现代化屠宰基地,年屠宰能力达3.5万头以上,预计新增40余个村民就业岗位,集体收入年增收13万元以上;延链补链强产业。成立村集体企业湘潭市朝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特色农业+多元经营”模式,流转土地千余亩,引进澳洲龙虾养殖58亩,建成莲鱼共养基地200余亩、九华红菜薹种植基地300余亩,以“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条建设为基础,逐步形成澳洲龙虾养殖区、水稻+九华红菜薹种植区、莲田甲鱼养殖区等六大产业项目区,带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年均增收30余万元。2025年,朝龙村跻身湘潭市“特色产业村”培育名单,特色水产养殖、农旅融合等新业态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
九华红菜薹种植区
治理创新提效能,共绘和谐善治图景
朝龙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连续三年保持“零上访、零事故、零发案”。深化示范带头成效。构建“党员下沉+村民自治”双轮驱动机制,推行党员联系群众“五个到户”制度,实现46名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通过常态化走访,广泛收集群众诉求,解决农田灌溉纠纷、邻里矛盾等“小事”120余件。推进治理载体创新。创新“数字乡村”平台,实现村务公开、矛盾调解“一键通”,通过“民情恳谈会”“议事厅”等协商平台,面对面倾听诉求、点对点化解矛盾,成功化解G320国道征拆安置难题,高效完成17户宅基地平整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矛盾不出村、干群心连心”。突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建村级文艺队,依托各大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其中“浓情元宵情暖村庄”活动将文艺展演与包汤圆、猜灯谜等传统民俗互动相结合,吸引70余名村民参与,群众反响热烈。
开展元宵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