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醴陵市在“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好”三个关键点上精准发力,逐步解决党员教育内容分散、施教单一、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推动教育培训有体系、教育方式有特色、教育效果有保障,构建了覆盖全域、贯通全程的党员教育新模式。
“立体化”建设,让本土资源“活”起来。依托醴陵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实施特色课程开发、特色基地建设、特色名师教育行动,立体化做好夯基垒石工作。开发一套特色课程。以醴陵革命人物事迹为蓝本,开发《烽火岁月家国情》《人民的战士耿飚》《最后的嘱托》等精品红色故事15个,拍摄《湘寻》《醴陵人物》等电教片8部,创新听一堂党课、看一部影片、走一段征程、诵一篇经典、谈一次感悟、做一份承诺“六个一”教育模式,持续凝练红色精神内涵、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建成几个特色基地。聚焦保护使用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对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先农坛、烈士陵园、醴陵南四区苏维埃革命纪念馆等革命文物场所进行提质改造,建成左家老屋、时轮记忆馆、美田桥家风馆等红色研学基地10个,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处,实现了每一处红色资源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引进多类特色名师。建立市级名师库,广泛吸纳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产业技能人才,为党员教育提供丰富的师资。成立“理想瓷城”宣讲队、红色故事宣讲团、“美在金秋”老干部宣讲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30余万人次。创新打造“渌江讲坛”,累计邀请韩少功、王跃文、鲍尔吉·原野等近百位专家学者,持续扩大教育覆盖。
“矩阵化”教学,把品牌效应“树”起来。牢牢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开门开放的理念,全方位构建党员教育矩阵,让醴陵党员教育在全省有声势、有影响。把教学路线再优化。紧扣基层治理、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开发连接城区、枫林、嘉树、孙家湾的党员教育精品路线。将党员教育基地、红色景点、产业示范单位串联起来,创建市委党校省级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和李立三同志故居、耿飚旧居等6个省、市现场教学点,构建“1+6”格局,有效强化了党员教育硬件支撑。让教学方式更灵活。根据不同领域党员干部特点,综合应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持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网络培训体系,持续提高信息化水平。注重引导学员撰写学习体会,分组撰写研修报告,结合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真学真懂真用。使教学内容接地气。创新“吃住在农家、课堂在乡村”模式,持续打造隆兴坳基层党员教育品牌,组织党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引导他们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累计承办中组部、湖南省等上级教学任务30余期,自主培训浏阳市、平江县等市外班次6期,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
“规范化”管理,使教育效果“实”起来。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以严的标准、实的举措狠抓跟踪问效,合力确保党员教育落点准、效果好。挥好考核“指挥棒”。建立党员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为党员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党员教育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使党员教育工作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推动基层党组织重视并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弹好管理“协奏曲”。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全市115个市直单位和镇街党员轮训任务,推动全市党员轮训计划“集中上报、统一出口”,避免培训班次重复和冲突,防止多头调训、长期不训等现象,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更加有序有力有效。打好问效“组合拳”。完善培训经费、党费、党建工作经费相结合的保障机制,持续强化资金支持。推行以成立一个班委会、召开一次动员会、上交一篇心得体会、形成一份总结报告、召开一次学习成果分享报告会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督学述学机制,抓实对党员教育的问效管理。建立党员教育效果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定期评估反馈,及时调整改进工作。